規律:'唯變所適'。《繫辭》說:'《易經》之為書也,不可遠,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事物有變就有常,有常就有變。《易經》就在這種'變動不居'中、顯示了'恆常通久'的不變法則,又在這種“恆常通久”中、表現了“唯變所適”的可變規律。這種規律就是所謂的'天行',即天道執行的規律。2、事物變化遵循天道執行的規律。古人認為世間萬物都是變化著的,只有天道規律本身不變,所以事物變化必須遵循天道執行的規律。《易經﹒說卦傳》:'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易經》每卦六爻,代表天'X'·地'Y'·人'Z''解析形量''幾何'三才之道,三才之道又各有陰陽·柔剛·仁義之分。六位的陰陽與六爻的柔剛,也就是'道'的常變,彼此交錯,互相迭用,才構成了易卦的根本演變規律。3、所以《易經》認為既然世間萬物都是變化著的,只有天道規律本身不變,那麼人就應該效法天道,不違天逆常,順時適變,如此才可以保持長久。九、《易經》的兩個指導人行為的概念:'時'與'中'。在道德修養上,《易經》要求人們的行為符合'時'與'中'這兩個概念。這種時中概念是一種很高的生存智慧,它要求人'時行時止',要求人的行為與天地人萬物的運動變化產生協動·發生共振,在順應性的相通相協的一致性中,順暢地實現人的存在。1、'中'指中庸之道:在天地自然之道正中執行,既不太過,又不不及。2、'時'指與時勢一致:識時之義:察覺時機的來臨,重視來到身邊的機會。知時之行:知道時機來臨時,如何抓住機會。用時之機:掌握·利用來到身邊的機會,不要錯過而後悔。待時而動:一旦時機到來,立即作為·行動。觀時之變:能夠看到時機的變化,並隨著它的變化對自己的行為做出調整。時行時止:在恰當的時機開始,恰當的時機停止,在與天地萬物相通相協中,順暢地實現人的存在。《易經》的這種主動性適應,創造性順應的'時中'生存智慧,是和那些庸俗的生存方式的本質完全不同的,它構成了中國人積極進取和待時而動的性格。
編輯本段易經術數
術數又稱數術,是古代道教五術中的重要內容。術數以陰陽五行的生剋制化的理論,來推測自然、社會、人事的吉凶,屬《周易》研究範疇的一大主流支派。術,指方式方法;數,指理數氣數。術數一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曾經是我國曆史上社會生活中的時尚,但它的內涵和外延至今不清晰,在學術界並沒有確切的劃分。一般地說,狹義的術數,是專指預測吉凶的方術;廣義的術數就包括天文、曆法等了。狹義的術數學,特指卜筮、堪輿、命理、相術、占夢、擇吉等六種最常見的預測吉凶的方術。《術藏》一書所採用的'術數'概念,就是指狹義的術數學。廣義的術數學,泛指在中華文化中用以推算未來、趨吉避凶的各種方術系統。一般說來,諸如天文、曆法、數學、星佔、六壬、太乙、奇門、占候、卜筮、命理、相法、堪輿、符咒、擇吉、雜佔、養生術、房中術、雜術等都屬於術數的範疇。……'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是《繫辭》中說的,也是《易經》中的一個重要的辨證法則:'通變致久'。《易經》自古就有'變經'的說法,但變與不變卻又是統一聯絡在一起的。1、天道執行的規律:'唯變所適'。《繫辭》說:'《易經》之為書也,不可遠,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事物有變就有常,有常就有變。《易經》就在這種'變動不居'中、顯示了'恆常通久'的不變法則,又在這種“恆常通久”中、表現了“唯變所適”的可變規律。這種規律就是所謂的'天行',即天道執行的規律。2、事物變化遵循天道執行的規律。古人認為世間萬物都是變化著的,只有天道規律本身不變,所以事物變化必須遵循天道執行的規律。《易經﹒說卦傳》:'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易經》每卦六爻,代表天'X'·地'Y'·人'Z''解析形量''幾何'三才之道,三才之道又各有陰陽·柔剛·仁義之分。六位的陰陽與六爻的柔剛,也就是'道'的常變,彼此交錯,互相迭用,才構成了易卦的根本演變規律。3、所以《易經》認為既然世間萬物都是變化著的,只有天道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