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誨,沒有受官場黑缸的汙染,故而持身多清白,缺德害人的事他們通常不會做。前學臺對塾師有一種本能上的好感。眼前的這個塾師,從舉止神態來看,是一個本分人,再加上他有一個會彈琴的女兒,張之洞對他更是和氣。
“請問老先生尊姓大名?”
“不敢。”塾師恭謹回答,“免貴姓李,賤名治國。其實,老朽六十歲了,從沒治過一天國,這是名不副實。”
張之洞笑了起來,說:“李先生不必遺憾,肩負治國擔子也不見得是好事,像您這樣,以舌耕養家餬口,一分一文來得堂堂正正,花起來心安理得,與世無爭,天君泰然,豈不甚好!”
李治國聽了這話,心中欣然:“客官說得好極了。老朽這幾十年來,也總是這樣想的,不怨不忮,坦然度日。只不過畢竟家計清寒,許多事做起來力不從心呀!”
這是大實話。蒙館塾師清貧,除極少教出的學生做了大官又有所回報者外,絕大多數是沒有多大臉面和身份的,要想做點什麼,真的是難。張之洞點點頭,表示對這話的理解。
過一會,他又問:“你的蒙館有多少學童?”
“十五個。這兩天放春假,在家幫父母忙春耕。”
“收的學費能養得起家嗎?”
“哪裡可養家?”李治國苦笑著說,“客官有所不知,晉祠四周的鄉民大都貧困,交不起多的學費。有幾個娃家裡窮,父母早就想他們輟學了。我看他們也還好學,便挽留下來,免去了他們的學費。”
這是一個真正的人師!對於貧寒子弟讀書的艱難,張之洞是深知的。他在湖北、四川做學政的時候,特別關照各州縣學校膏火費的發放。遇有機會,總是勸那些有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