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0部分

受到城上炮火的轟擊。

用臺灣城炮臺的火力,居高臨下,封鎖海面,另派夾板船(長30丈,高6丈,厚2尺餘,5桅3層,裝有照海鏡、銅炮及2丈巨鐵炮)防守大港海口,以阻止鄭軍登陸。

鄭成功軍隊的部署

鄭成功的軍隊是在聯合各支抗清力量和義軍的基礎上,經過十多年的戰爭發展壯大起來的。軍隊的主要成分是閩粵一帶的農民和漁民。鄭軍在進攻臺灣前共有陸師萬人),水軍數萬人,水陸總兵力十幾萬人。此外,還有民眾武裝數萬人。鄭軍是一支久經戰陣的部隊,有較強的戰鬥力,水軍是鄭軍中的骨幹力量,因為鄭成功水軍成員。多系漁民出身,不畏風浪,作戰英勇頑強,在其父鄭芝龍手下時,就曾經屢敗荷軍水師於海上。鄭成功正是依靠這樣一支軍隊,取得了臺灣登陸作戰的勝利。

鄭成功一向重視水軍建設,擁有一支實力強大的水軍。為了收復臺灣,鄭成功按照作戰任務和大中小相結合的原則,配套建造戰船。

計有大煩船、水船船、犁繒船、沙船、鳥尾船、烏龍船、銃船、快哨等8種。

大煩船和水朋船是參照福船和西洋夾板船的式樣製造的。闊2尋(古長度單位;八尺為尋),高*尋,吃水1丈2尺,船上施樓櫓,以鐵葉包裹,外掛革簾。中鑿風門,以施炮弩,其旁設一水輪,踏輪前進,不怕風浪。犁繒船和沙船吃水七八尺。

以上4種戰船都高大堅固,大煩船、水舶船各容兵500名,犁繒船、沙船各容兵100名,每船都裝有遠射程火炮,航行效能和戰鬥效能均較好,是水軍的主力戰船。

烏尾船、鳥龍船和銃船,吃水六七尺,容兵五六十名,用於近海作戰。快哨吃水淺,左右兩舷設槳16支,速度快,機動性好,宜於偵察、通訊;在登陸作戰時,則用於登陸兵換乘,實施突擊登陸。

戰船的武器有大煩炮、靈煩,均為銅製,安裝在船首;連環煩、百子炮在船的兩舷中部,這些都是重武器。輕武器則有神機銃、千花銃、百子花釺銃、鳥槍、鹿銃、連珠火箭、噴筒、火罐、倭刀、雲南大刀、不空歸木棍等。鄭成功水軍的指揮通訊工具原為金鼓,後因士兵載頭盔掩耳,穿鐵甲行動有聲,往往聽不清音響訊號,便改用旗、燈、炮和火箭,如進兵懸紅高招旗,退兵懸白高招旗,泊碇發大煩1發、火箭3支等。鄭成功生長在海上,深知戰船、武器是海上作戰取勝的主要條件。起兵時,只有16艘戰船。經過十幾年的建造,鄭成功水軍已擁有相當數量的戰船。為了收復臺灣,鄭成功更是注意修造艦船,加強水軍。當地人民聽說要收復臺灣,也紛紛前來獻船、獻料、獻工,趕造哉船。只用了2個月時間,就修造戰船300餘艘,加上原有船隻,基本上滿足了渡海作戰的需要。

進攻臺灣的船隊分兩個梯隊:鄭成功親率第一梯隊先期出發,共有戰船和運輸船數百艘,部隊2萬人左右;第2梯隊由黃安等指揮,共有船隻20餘艘,部隊6000人。臺灣本島地形、東高西低,人口會聚西部,以“澎湖為門戶,鹿耳為咽喉,七鯤身毗連環護。”(《清史稿•地理志》)鄭成功根據敵情、地形,提出如下作戰方針:首先收復澎湖,以之為前進基地,然後乘漲潮之機,透過鹿耳門入港,實施登陸,切斷臺灣城和赤嵌樓兩地荷軍的聯絡,予以圍殲,最後收復臺灣全島。

1661年三月初一,鄭成功在金門舉行了隆重的“祭江”誓師儀式,表達收復臺灣的堅定決心。

三月二十三日,鄭成功率領第一梯隊從金門料羅灣出航,領航的是澎湖遊擊洪喧。

三月三十日,鄭成功留下陳廣、林福、張在等率兵3000人、船12艘駐守澎湖,又率領水師啟航。

四月一日,乘漲潮之機,順利地透過鹿耳門,進入臺江。這是一次具有戰略意義的勝利。鹿耳門水淺灘多,不便通行,荷蘭軍隊用沉船堵塞了航道,以為鄭軍會從正面進攻,所以只主要兵力都放在臺灣城(今安平鎮)。透過鹿耳門之後,鄭成功軍隊就可以直接攻擊防守只有500人的赤嵌樓(今臺南市),並將荷蘭軍隊一分為二,臺灣城(今安平鎮)只是一個小島,如沒有補給便不攻自破。

四月一日,鄭成功軍隊在赤嵌樓(今臺南市)附近開始登陸,同時,在鹿耳門也登陸紮營,以防颱灣城(今安平鎮)敵軍進攻。臺灣的漢族和高山族人民見鄭軍到達,爭先恐後地“出來迎接,用貨車和其他工具幫助他們登陸”。

此時的形勢是,荷蘭軍隊被分割成臺灣城(今安平鎮)和赤嵌樓(今臺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