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分項 得分 權重
戰略意義 29 30
戰爭規模 15 20
傷亡規模 14 20
戰爭知名度 11 15
將領知名度 15 15
總分 84 100
兵將 吳國 楚國
雙方兵力 3萬 20萬
傷亡兵力 不詳 全軍覆沒
將領 孫武 不詳
柏舉之戰
戰略意義
柏舉之戰;吳國攻佔了楚國都城郢都,幾乎滅亡了出國,若不是秦國出兵相救,楚國就真的滅亡了。
柏舉之戰是《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指揮的唯一一次大規模戰爭,這次戰爭中,《孫子兵法》的思想也得到很好的展現,《孫子兵法》的思想也得到很好的展現,《孫子兵法》也不再是紙上談兵的兵法,是具有現實意義的實戰寶典。
戰爭規模
吳國
3萬
楚國
20萬
傷亡規模
吳國
不詳
楚國
全軍覆沒
將領
吳國
孫武,公元前527年,25歲完成曠世聖書《孫子兵法》。公元前514年,31歲被吳王闔廬拜為元帥兼軍師,執掌吳之國政。公元前506年,39歲指揮吳軍展開柏舉之戰,一舉攻下楚國都城郢都。公元前503年,42歲隱遁山林。
《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之一。在中國被奉為兵家經典,後世的兵書大多受到它的影響,對中國的軍事學發展影響非常深遠。它也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軍事實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如果給世界上的兵法做一個排行榜的話,《孫子兵法》將毫無爭議地排在第一位。
楚國
不詳
戰爭程序
吳國是春秋晚期勃興於南方地區的一個國家,它在發展過程中,與南方地區的強國楚國產生了尖銳的矛盾,以至長期付諸武力,兵戎相見。從公元前584年第一次“州來之戰”起,兩國之間在短短的60餘年時間裡,曾先後發生過十次大規模的戰爭,其中吳軍全勝六次,楚軍全勝一次,互有勝負三次。總的趨勢是,吳國逐漸由弱變強,開始佔據戰略上的主動地位。它終於導致了吳楚兩國決定戰爭勝負的“柏舉之戰”。
吳王闔閭是一位英明有為的君主,他即位以後,勵精圖治,發展生產,改良吏治,整軍經武:“立城郭,設守備,實倉廩,治兵庫”,並大膽起用伍子胥、孫武、伯嚭等外來傑出軍政人才,積極從事爭霸大業。這時,西方的強楚,就成了吳國勝利前進道路上的最大障礙。換句話說,也就是隻有在過去積小勝的基礎上,從根本上打垮或削弱楚國,闔閭才能實現自己成為中原霸主的夢想。
吳楚之戰,勢在必行。“吉人自有天助”,楚國當時的現狀,為闔閭夢想得以實現提供了極為有利的契機。
進入春秋以來,楚同晉國長期征戰,爭霸中原,搞得民疲財竭,國力中衰。同時楚國內部政治黑暗,軍事無能,民眾怨憤,君臣離心,也給敵國創造了可乘之機。所以說,當時的楚國雖然貌似龐然大物,餘威尚存,可其實早已是外強中乾,是經不得風雨飄搖的,吳楚柏舉之戰前夕,楚國實際上已經處於戰略上的被動地位了。當然,從整體實力上來說,楚對吳還具有一定的優勢。所以當公元前512年闔閭第一次提出大舉攻楚的戰略計劃時,睿智的孫武即以“民勞,未可,待之”的理由加以勸阻。
不過吳國君臣並未消極地守株待兔,他們的厲害,就在於他們從不消極等待敵方出現破綻,而是積極運用謀略,主動創造條件,完成敵我優劣對比的轉換。為此,它首先伐滅楚國的羽翼——徐和鍾吾這兩個小國,為進而伐楚掃清道路。其次,也是更為重要的,是採用了伍子胥提出的“疲楚誤楚”的高明戰略方針。具體做法是,將吳軍分為三支,輪番出擊,騷擾楚軍,麻痺敵手。這一措施實行了六年有餘,吳軍先後襲擊楚國的夷(今安徽渦陽附近)、潛(今安徽霍山東北)、六(今安徽六安北)等地,害得楚軍疲於奔命,鬥志沮喪。
同時,吳軍這種稍嘗輒止、不作決戰的做法,也給楚軍造成錯覺,誤以為吳軍的行動僅僅是“騷擾”而已,而忽視了吳軍這些“佯動”背後所包藏的“禍心”,放鬆了應有的警惕,到頭來栽了大跟斗。
公元前506年,給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