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小的穿,連小女兒也揀她哥哥的舊衣服穿,直到女兒上了大學,她才自己買了件女式衣服。
孩子們有時看到家裡吃得簡單,禁不住抱怨幾句。曾山就在餐桌旁對他們講艱苦奮鬥,他認定艱苦奮鬥是根本,所以他講這個。孩子們慢慢地理解了。長大以後,孩子們說,爸爸的老生常談使他們樹起了做人的主心骨。
曾山有時也發脾氣,但很少。孩子們都很聽話,學習用功,愛勞動,都很尊敬他們爸爸。
“學習、工作都要靠自己”
曾山有七個兄弟姐妹,他自己恰巧又有七個子女。他雖然擔任過一些領導職務,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他一直像普通勞動者一樣,從不搞任何特殊化,也不讓孩子們搞任何特殊化。他要求孩子們自己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學習、工作,象普通人家孩子一樣,在風雨中磨鍊成長。所以,在子女上學、就業問題上,曾山堅持原則,從來不託人“走後門”。
1958年,我的大兒子考上了大學,曾山非常高興,對他說:“你是家裡第一個考上大學的,好啊!要好好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非常有用,將來建設國家必須要有科學文化知識。”“文革”中,曾山還支援大兒子到廣東的農場下放鍛鍊。
老二初中畢業後,曾山沒有託人找關係讓他繼續上學,而是支援他到北京化工二廠當工人,他對孩子說:“當工人是光榮的。你過去沒有吃過苦,能不能幹得好,那還不一定。這是一個考驗,要經得起考驗。”開始,孩子上班掄大錘,回家後累得不想動。曾山一直鼓勵他,要他堅持住。二兒子在工廠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六十年代,三兒子在四川空軍部隊當兵。他給家裡寫信,希望能回北京上外語學院,不願在部隊。我見信後,心有點軟,自己悄悄找空軍領導商量此事。曾山知道後狠狠批評了我,說:“參了軍就要服從組織,哪能想上哪兒就上哪兒?小孩子在外面闖一闖有好處嘛!”然後,他就給三兒子寫信,鼓勵他好好學習毛主席著作,安心在部隊當個合格的戰士。
“文革”開始後,學校停課了。我的女兒和小兒子想參軍,曾山對他們講:“我贊同你們去參軍,但是能不能參上軍,你們自己去學校報名應徵,我不能去找這個人找那個人。”小兒子在學校多次向軍代表申請,甚至還哭過,終於在那年學校徵兵中入伍了。但是,女兒參軍可沒那麼容易,一來徵女兵的名額很少,二來她眼睛近視,體檢也通不過。女兒性格很要強,參不了軍,就要去建設兵團。我和曾山年齡都大了,身邊沒什麼人,本來想讓女兒留在身邊,也好有個照應,但看到小女兒要去,曾山也同意了,支援她和班裡同學一起報名去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小女兒在生產建設兵團當了四年“兵團戰士”,她幹得不錯,還被評為“兵團模範”。
曾山對孩子們要求嚴格,也不是說沒有父愛。記得老二睡覺的一張棕床,棕線鬆散了,不能再睡了。他買了把梭子和粗針,帶上花鏡,一針一線地把床修補好了。老三從部隊來信,說辦宣傳隊,要家裡幫助買幾支笛子。他跑到街上轉了幾家樂器商店,按照信上的規格要求,買好笛子,親手包紮好,給兒子寄去。女兒在北大荒,曾山給她買了個盛衣物的箱子,一路和小兒子抬著,走了幾站路抬回家。小孫子進幼兒園後,每到星期六,他總是準時到幼兒園門口,把小孫孫接回家。他對孩子們的愛也是很樸實。
三個孩子常年在外地工作,曾山每個月一定要給每個人寫一封信,關心孩子們的思想。他給女兒的信中說:“你是在艱苦環境下,在海船上出生的。能生活到今天來之不易。一定要跟黨走,幹一輩子革命。”給小兒子的信說:“我們家是革命的家庭,光榮的家庭。望你好好學習馬列、毛主席的書,當一個好兵回來見我。”他給三兒子的信說:“你們年輕,沒有經過風浪鍛鍊,順利時容易驕傲,困難時容易灰心。為革命事業應該有不顧一切的決心。”
曾山對孩子們找物件的原則是,尊重孩子們自己的選擇。他的看法,就是要求孩子們不能圖虛榮,找忠誠老實、能夠吃苦的生活伴侶。到我們家的人都要艱苦樸素,不講吃比穿,要求太高的,我們達不到。有革命覺悟,熱愛國家熱愛黨,有一定文化,就可以了。孩子們都是自由戀愛,我們不干涉,只要他們本人願意,性格能合得來就行。孩子們結婚時,也很簡單,就是吃個團圓飯。簡單樸素辦事,曾山才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