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三十六計”中的“美人計”的典型一例)。後來他想投靠軍閥袁術,袁術嫌他三心二意而拒不收留,他只好投靠另一軍閥袁紹。他手下計程車卒趁他熟睡時把他捆綁了獻給曹操。他又保證效忠於曹操,曹操為此徵求劉備的意見。劉備裝作漫不經心的樣子提起了丁原和董卓,曹操立刻心領神會,結束了呂布這個背信棄義之徒的性命。
“伴君如伴虎”。然而,並不是所有的開國君主都像劉邦那樣對待手下的將領。即使他們意識到潛在的危險,也會想法處置。在五代十國混亂時期(公元907—960年),趙匡胤,後周皇帝的禁軍頭領,透過一次宮廷政變廢了後周的7歲皇帝而自己當上皇帝,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的宋朝(公元960—1279年)。趙匡胤很善於裝模作樣。他自己策劃了政變,即“陳橋兵變”,而在“黃袍加身”時,又假裝謙遜一番。當上皇帝以後,他擔心手下的將領再搞政變,於是出現了“杯酒釋兵權”的故事:這位宋朝開國統治者,即宋太祖,約請了一批將領跟他一起飲酒。酒席間,他向這些將領生動訴說了他當上皇帝以後日子多麼難過,吃不好睡不穩,沒有一天是過得輕鬆的。將領一聽此言都愣住了(這正是趙匡胤所期望的),不知皇帝為何憂愁。這時,趙匡胤兩眼含淚說,如果有朝一日你們的部下也要把黃袍披到你們身上,該怎麼辦呢?將領們聽到這裡都嚇得戰戰兢兢,跪倒在地請求皇帝給他們指一條生路。到了這時,趙匡胤才說,人一生富貴才有幸福,你們倒不如交出兵權到地方上當官,過舒服日子。就這樣,趙匡胤達到了他的目的。當然,他敢於冒險玩弄這一手,是因為他能穩穩地控制局勢。
並不是每一個新皇帝都敢冒這樣的風險。明朝(公元1368—1644年)開國皇帝朱元璋就殺了一批開國功臣。他出身貧寒,當過和尚,在元朝末年加入了“紅巾軍”,在這支起義軍隊中逐漸掌握了兵權,謀殺了起義軍的首領韓林兒。他接受了儒士朱升的建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他先掃清了中國南方一些較弱的造反勢力,然後揮師北上,結束了元朝統治。在他的鐵腕統治下,朱氏家族的大明帝國達到了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和最高的人均GDP。明朝還實施了海外遠航,文化藝術成就輝煌,商業也很發達。(“絲綢之路”以外還有“茶道”、“鹽道”和“藥道”)
“朝代輪迴”新解(1)
中國的帝國曆史前後2132年(公元前221—公元1911年),其中朝代更迭主要有12次,改朝換代都是軍事對抗的結果。這些朝代是:
1。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
2。漢朝(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3。三國(公元220—280年)
4。晉朝(公元265—420年)
5。南北朝(公元420—589年)
6。隋朝(公元581—618年)
7。唐朝(公元618—907年)
8。五代十國(公元907—960年)
9。宋朝(公元960—1279年)
10。元朝(公元1206—1368年)
11。明朝(公元1368—1644年)
12。清朝(公元1616—1911年)
除了很少幾段混亂時期以外,大部分時間裡,中國都是統一在一箇中央政權之下。除了中國以外,世界上再也沒有任何別的文明在這樣遼闊的土地上持續存在這麼長的時間。然而,中國這一持續性有一個特點,即“朝代輪迴”,而在一個朝代之內也不斷出現繼承權之爭。與改朝換代之際的軍事衝突相對而言,朝代內部的皇位繼承權鬥爭更反映出“虎鬥”文化,更耐人尋味,因為其中的角色大多彼此有親緣關係。
在遠古時代,帝王傳位據稱並不是父傳子,而是讓賢。據傳說,第一個朝代即夏朝的開國之君禹就是既賢德能幹,又治水有功,所以原先的君主舜就禪位於他。但是禹的兒子啟也很能幹,在禹死後被推戴為君,從此開始了子承父位的繼承製度。這就是所謂的“家天下”。與“家天下”同時存在的是皇帝家族的父權制和一夫多妻制。皇帝有一個皇后,又有眾多嬪妃。這既是滿足皇帝的慾望,也是為了保證有兒子繼承皇位。在周朝,封建上層階級已都是一夫多妻,儒家理論還以“無後為大”為此辯護。
皇帝的兒子能否繼位,取決於他在同輩中的排序、年齡和能力。但還有許多別的因素,所以歷史上多次出現過不是嫡長子的皇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