捌淙嗣塹幕�帷4幽鞘逼穡�庵痔厥饈瀾繢�肥姑�瀉突�齦芯痛永疵揮欣肟��攔�說拿褡遄宰鸚摹5�19世紀末,“天定命運”之說得到了更廣泛的支援,成為美國海外擴張的理論根據。在1898年兼併夏威夷時,威廉·麥金利總統就聲稱:“我們需要夏威夷就如同我們需要加利福尼亞,而且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是天定的命運。”從1854年馬修·佩裡迫使日本向西方開啟門戶,到1899年美國針對中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都是如此,而美國孤立主義則像一個陳舊的夢逐漸消逝。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意識形態與軍事上的過度擴張(2)
1898年的美西(美國—西班牙)戰爭開始了美國擴張史上的新篇章,這場戰爭以後不再是直接兼併,而是換了一些做法:將古巴作為事實上的保護國(古巴於1902年獨立,1903年向美國永久租讓關塔納摩灣),將關島、波多黎各和菲律賓收做殖民地(菲律賓於1946年獨立)。美西戰爭以後,美國是以霸主心態構建它的帝國主義天地。英國詩人拉迪亞德·吉卜林的名詩《白人的負擔》,其副題為《美國與菲律賓》,即以委婉的筆觸批判了美國的帝國主義及其相關代價。歷史再翻一頁進入20世紀,美國的對外擴張轉變為對外干涉,1904年,西奧多·羅斯福總統公開宣佈了美國進一步發展門羅主義的外政方針,鼓吹建立強大海軍和“大棒外交”。他的思想來源於艾爾弗雷德·馬漢1890年出版的《海上力量對歷史的影響》一書,該書主張擴大美國的海軍,修建巴拿馬運河,以及在太平洋建立軍事前哨以擴充套件對中國的貿易。
伍德羅·威爾遜總統領導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宣佈說,“現在是時候了,所有其他的人都該認識到民主應證明自己的純潔性和取勝的精神力量。去領導使這一精神得勝的努力的確是美國的天定命運”。從此以後,美國即以“自由世界”領袖自居,要在全世界捍衛自由、民主和正義的事業。美國的精英在18世紀擺脫了大英帝國套在他們身上的枷鎖,可是到19世紀就準備自己建立一個新的帝國,到20世紀更以此而怡然自得。在這個新的美利堅帝國中,沒有國王或皇帝,也不再有領土兼併,而只有干涉、佔領,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冷戰勝利帶來的自豪,帝國主義意識形態的崛起,以及美國普通納稅人利益的下沉。
保羅·肯尼迪在1989年出版的《大國的興衰》一書中剖析了16世紀以來的近現代歷史,審視了經濟力量、政治力量和軍事力量之間的關係。他指出經濟力量是政治和軍事力量的源泉。但不論從世界各國對比而言,還是從一國的不同時期來看,經濟和軍事的強弱都是相對而言的。存在這樣一種趨勢,即經濟強國開始衰落時,安全感下降,因而在軍事上花費更大力氣。這種趨勢導致“帝國擴張過度”,力量伸展過度。衰落中的大國莫不如此,只有在軍事力量和經濟力量之間保持最佳平衡的強國才能保持其大國地位。
美國從2003年起在伊拉克進行的戰爭,是不是“帝國擴張過度”的一個徵候?歷史上所有的帝國都是“總有一死”的。然而每個帝國以及每個帝國的辯護士總是認為自己的帝國與眾不同。在公元前431—404年的伯羅奔尼撒戰爭期間,當民主雅典軍隊入侵敘拉古時,雅典人自稱是世上無敵、無戰不勝的。但結果卻使戰役成了雅典帝國的滑鐵盧。17世紀,西班牙人在歐洲進行他們的帝國戰爭,力圖保持他們對佛蘭德的統治,結果又是使帝國一蹶不振。美國的伊拉克戰爭又有何不同呢?當民主雅典人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要求小小的米洛斯城邦放棄其中立時,雅典的使者教訓米洛斯人說,只有在實力相等者之間才談得上權利問題,而在強弱分明時,強者可以為所欲為,弱者只能忍氣吞聲。喬治·W·布什總統當然跟雅典人的“強權政治”很不一樣。美國軍事力量伸展到伊拉克是為了美國的安全利益和經濟利益,但又始終裝飾著普遍道義的光環。
意識形態與軍事上的過度擴張(3)
2001年“9·11”事件以後,布什總統宣稱:“每個國家,在每一地區,現在都得作出決定:是跟我們一起,還是跟恐怖分子一起。”這就像他對別的國家的看法一樣:不是民主國家,就是獨裁國家。在人們所說的“布什主義”中,冷戰時期的威懾和遏制戰略已被放棄,取而代之的指導方針是軍事上先發制人,軍事實力“世上無敵”,採取單邊行動,履行普遍的道義責任“把民主、自由和安全擴充套件到所有的地方”。
這一整套原則就為2003年入侵伊拉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