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
願為小相焉。”“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
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
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
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
“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
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
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
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
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
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我們把這段文字轉換成今天的話就是:這一天,孔子的四個學生子路、曾皙、冉有和公西華陪老師坐著。孔子很隨意地跟他們講,因為我比你們年紀大,老了,沒有人用我了。我平時老聽見你們說,沒有人瞭解我的志向啊!假如現在有人瞭解你們,打算起用你們,你們能做什麼呢?
子路是個急性子,聽老師這麼一問,不假思索就回答說:“給我一個擁有一千乘兵車的中等國家,這個國家夾在大國中間,外有被武裝侵略的危險,內有糧食不足的危機。假如讓我來管理它,不出三年,可以使人人振奮精神,並且懂得什麼是道義。”
按說子路的理想比較遠大,對於那麼看重禮樂治國的孔子來講,假如自己的學生真能有如此業績,可以使一個國家轉危為安,他應該感到很欣慰吧。沒有想到,孔子的反應不僅是淡淡的,而且稍稍有點不屑。“夫子哂之”,微微冷笑了一下,未置可否,就接著問第二個學生:“冉求,你的理想是什麼?”
冉有名求。他的態度比起子路顯然要謙遜很多,沒有敢說那麼大的國家,那麼多的事。他說:“假如有一個方圓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國家讓我去治理,等到三年的光景,可以使老百姓們豐衣足食。至於修明禮樂,那就要等待賢人君子了。”他的意思是說,在物質層面能做到使百姓富足,但要萬眾齊心,對國家有信念,做到禮樂興邦,那我可做不到,還是等著比我更高明的君子來吧。
他的話說完了,老師依舊未置可否。接著問第三個人:“公西赤!你的理想是什麼?”
txt小說上傳分享
理想之道(2)
公西華名赤。他就更謙遜了一層,回答說:“非曰能之,願學焉。”先亮出自己的態度,我可不敢說我能幹什麼事,現在老師問到這兒,我只敢說我願意學習什麼事。然後他說,在進行祭祀或者同外國會盟的時候,我願意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做一個小小的司儀。他對治理國家,管理人民這些事都沒有說。
大家會看到,孔子這三個弟子的態度一個比一個更謙遜,一個比一個更平和,一個比一個更接近自己人生的起點,而不是終端的願望。
在今天看來,一個人的發展,最重要的往往不在於終極的理想有多麼高遠,而在於眼前擁有一個什麼樣的起點。我們往往不缺乏宏圖偉志,而缺少通向那個志願的一步一步積累起來的切實的道路。
到此為止還有一個人沒有說話,所以老師又問了:“點!爾何如?”曾點,你想做什麼呢?
曾皙名點。他沒有立即說話,《論語》對此寫得惟妙惟肖,叫做“鼓瑟希”,大家聽到的,先是一陣音樂的聲音逐漸稀落下來,原來剛才他一直在專心致志地彈著瑟,聽到老師問自己,他讓瑟聲逐漸逐漸緩和下來,緩和到最後一聲,“鏗爾”,噹一聲,把整個曲子收住。像我們熟悉的《琵琶行》所描寫的那樣,“曲終收撥當心畫”,讓樂曲有一個完完整整的結束。曾皙不慌不忙,“舍瑟而作”。什麼是作呢?那個時候人們是席地而坐,學生聽老師講課或者大家聊天,都是跪坐在自己的腳後跟上。當要回答老師的提問時,要站起來以表示恭敬,這就叫“作”。曾皙是把瑟放在一邊,然後畢恭畢敬站起身來答對老師的問話。
從這樣幾個字的描寫能夠看出什麼來呢?可以看出曾皙是一個從容不迫的人,他不會像子路那樣“率爾”而對,而是娓娓道來,成竹在胸。他先是徵求老師的意見,說,我的理想和這三位同學不一樣,能說嗎?老師說,那有什麼關係呢?就是要各人談談自己的志向嘛。
這個時候,曾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