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部分

預測杜聿明逃竄方向是戰史上精彩的一頁。

淮海戰役的事實雄辯地表明,毛澤東的評價是一個經得起實踐與歷史檢驗的結論。

淮海戰役是粟裕1948年1月的“子養電”與1948年4月“三個縱隊暫不渡江”的戰略建議中,集中解放軍主力在長江以北打更大規模殲滅戰,儘可能多地殲滅國民黨主力於江北的戰略構想的實踐結果。這絕不是靈機一動的產物,而是有一個根據戰局長期思索的過程。所以粟裕後來回顧說:“提出舉行淮海戰役的建議,我是經過較長時間考慮的”。粟裕在晚年寫過一首從未發表的詞——《沁園春·淮海戰役》:

淮海戰役第一功臣(下)(14)

“作戰方針,攻城打援。首戰開封,又俘區壽年,再創敵援。戰局過坳,敵轉防禦。兗濟解放,徐海動搖,橫掃江淮在今朝。十月節,我大軍南揮,分割包抄。首殲碾莊百(伯)韜,雙堆黃維稱蔣嫡系,覆滅於後。杜氏將軍傾巢,突圍也難逃。時迫矣,滅蔣家王朝,就在今宵。”

這首詞的格律雖然與“沁園春”不盡相符,文采也不盡完美,但清楚地表明粟裕心目中的淮海戰役是與“攻城打援”的豫東戰役、“兗濟解放”的濟南戰役緊密聯絡在一起的,均是1948年5月中共中央同意粟裕“三個縱隊暫不渡江南進,集中兵力在中原黃淮地區大量殲敵”的作戰方針之後的實踐結果。這一點與其他淮海戰役前線將領回顧自己的經歷,顯然有很大不同,也是最為科學客觀的。同時,淮海戰役是粟裕提出、命名並“機斷專行”首先發起的。戰役中,他給中央軍委提出的關係到戰役全域性發展的關鍵性建議,是前線指揮員中最多、最關鍵的,對中央軍委做出正確的戰略決策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粟裕直接指揮的華東野戰軍有17個縱隊又1個軍,以及江淮軍區、豫皖蘇軍區、冀魯豫軍區部隊,共42萬人,佔淮海戰役解放軍參戰兵力總數的70%,是淮海戰場決定性的主力。淮海戰役歷經三個階段,共殲敵55.5萬人,粟裕直接指揮華東野戰軍殲滅國民黨軍1個“剿總”前進指揮部,4個兵團,18個軍共萬人(不包括戰役第二階段,華東野戰軍5個縱隊直接參加圍殲黃維兵團的殲敵數),佔淮海戰役殲敵總數的80%。

《虎嘯泉城——濟南戰役卷》一書中說:“在我們一般的印象中,淮海戰役是毛澤東等中央軍委領導人提出並決策的。幾十年後我們才知道,在中央軍委確定淮海戰役作戰方針和作戰過程中,粟裕以軍事家、戰略家的遠見卓識,3次向中央軍委提出了重大建議:一是在濟南解放的那天,9月24日凌晨,向中央軍委提出了組織淮海戰役的建議;二是11月8日提出了殲滅黃百韜兵團後轉向徐州、蚌埠線進擊,將敵主力殲滅於長江以北的建議;三是在戰爭中期,準確地預見了徐州敵逃跑以及方向,提出了置華野主力于徐宿線西側,將徐州逃敵全部包圍在徐州西南的建議。粟裕為淮海戰役的勝利,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世界戰爭檔案》(1900…1999)一書點評淮海戰役時指出:“淮海戰役是善於從戰略高度運籌戰役的粟裕的經典之作,他的三次建議直接促成了淮海戰役、淮海戰役的目標確定和淮海戰役的最終結果。所以毛澤東曾說‘淮海戰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戰役發起後,劉陳鄧心領神會,配合絕妙,在要緊處實現了‘數量變、質量變’。”

2005年,中央軍委批准軍事科學院組織的《粟裕文選》編輯組明確指出:粟裕“履行了淮海戰役的主要指揮之責”,這是客觀的歷史事實。

1948年5月,中央軍委任命粟裕為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委時,交給他4到8個月內,殲滅國民黨軍五六個至十一二個正規旅(師),約10萬人的任務。從1948年5月至1949年1月淮海戰役結束,整整8個月,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殲滅了國民黨正規軍62個旅(師),是中央軍委提出的最高指標12個旅的5倍多,遠遠超額完成了任務;1948年9月,中央軍委交給華東野戰軍解放戰爭第三年裡消滅國民黨軍40個旅的任務,粟裕也在淮海戰役一次戰役中即超額完成了;淮海戰役中,中央軍委交給華東野戰軍殲滅國民黨軍20至22個師的任務,粟裕也加倍地完成了任務。國民黨軍在江北的防線被完全粉碎,其在全國最主要戰場的絕大部分兵力被殲滅,關內國民黨主要軍事力量被打垮了。

粟裕1948年5月即預料,如果人民解放軍在中原戰場上取得決定性勝利,並且在數量上技術上取得優勢,戰爭形勢即可急轉直下,也將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