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榮多次親往前線督戰,於開年三四月間終於攻下壕、滁、楚、揚、泰諸州。
自周軍有了水師,右神武統軍守延渥、王環率領水師自高郵南下,直入長江水道,南唐軍再無所恃,只得扼守南面江口,以防周軍南渡進攻。
南唐主李也心懷憂慮,不想失去皇帝的名位,可又不願擔負向後周求和的現責任,三月時便傳下詔書,讓太子李弘冀準備即位,並設法與大周達成和議。
李弘冀位封晉王,為人猜忌刻薄而少恩,頗有軍事才能,因前幾年與皇太弟,也就他的叔父李景遂暗中爭儲,並將之謀防毒死,事後卻被李查出,自此不為李所喜。若非在顯德四年與吳越的戰事中立下戰功,根本不可能被立為太子。而現在與大周作戰不順,李只好把太子李弘冀拉來頂缸,心中其實更屬意於縱情山水的六子李從嘉,也就是後來的李煜。
為了能順利登上皇位,李弘冀也沒有辦法,只好派兵部侍郎陳覺奉表到迎鑾鎮行在,向大周乞求罷兵,自此淪為大周藩國,只稱南唐國主,並同意將江北剩下的四個小軍州也割讓給大周,以長江為界,並每年按夏、秋兩季貢獻糧食、絹帛、絲綢等財物,稱之為“貢賦”。
至此,周軍大獲全勝,徹底打殘了南唐水師,收取了江北淮南包括小軍州一起十四個州,六十多個縣。四月初,西北捷報傳來,郭榮心懷大悅,召重臣大將商議賞功諸事。
因範質、王樸、張美等人留守東京,從徵的宰相只有王溥、竇儀、竇儼、魏仁浦幾人,先是議淮南善後諸事,郭榮心中已有腹案,並事先與幾名重臣有所溝通,這時便打算將新復淮南之地劃分為壽州忠正、舒州永泰、廬州保信、揚州淮南這四大節鎮,節帥的人選也正式落實下詔。
幾名重臣上前禮畢落座,郭榮高坐在大堂上桌案後,翻看著湊章思量再三,便開口道:“淮南這四鎮地處江北與淮水之間,人口眾多,土地肥沃,若善加治理可大大減緩朝中財政壓力,所以節帥人選至關重要。朕打算以韓令坤為淮南節度、知揚州軍府事;以李重進為忠正節度、知壽州軍府事;以趙匡贊為保信節度、仍知廬州。但朗州藥重遇、嶽州楊守真攻克鄂、蘄、黃、舒之地,節帥人選需要斟酌啊!”
“陛下!朗州、潭州武平節度轄區已非常大了,而鄂、嶽寧江節度楊守真才建節不久,可不作調動,但藥重遇鎮守武平經年,這次可移鎮舒州。虎捷左廂李處耘作戰有功,可出鎮武平節度。”
竇儀並不判樞密事,這時卻主動舉薦人選,因為事前虎捷左廂都使趙鼎跟他打過招唿,想把壕州之戰時立下大功的副使李處耘調到地方,這樣虎捷左廂就還在他手中。
魏仁浦一聽有些奇怪,自己本管此事還沒開口,竇儀卻搶什麼風頭,便跟著道:“李處耘雖有功,但資稍淺,建節還差點,可升任虎捷左廂都指揮使,以趙鼎調任虎捷右廂,以老臣武行德出鎮武平,這樣也能與潭州將領協調共事。而永泰節度,可以宋延渥赴任。”
潭州楚將本就不是真心投周,王進逵出征前被部將所殺,一個年輕的武將前去赴任,周行逢、張文表等人肯定不會心服。而宋延渥雖是四朝老臣,但也才三十多歲,比較年輕,他的父親是後唐莊宗駙馬,先帝郭威起兵時就曾暗裡郊忠,資也算老了。
魏仁浦並不清楚禁軍各派系之間的暗鬥,他之所以如此建議,完全是看戰功。因為去年冬天時,李處耘被李重進派去攻打濠州,而東路張永德按例該策應支援,但卻拖拖拉拉。李處耘部一萬五千人戰死四千餘,終於將濠州強行攻克。
郭榮聞言皺了皺眉,他記得某次似乎聽內侍監令楊思誠說過,這個李處耘雖出兵迅捷,作戰勇勐,但曾跟隨過折從阮,後來隨章鉞從徵高平調入禁軍,並一直與章鉞交情深厚,背景太複雜,這讓郭榮心中不喜,但也不好故意打壓,便點頭道:“可!西北的戰報表章都看了麼?章元貞附上的湊章頗有意思啊!”
“回陛下!臣等都預先商議過,元貞太尉建議將豐州劃入永安軍,治所移至勝州,就近對豐州加以大治,臣以為此策甚好!另外因夏州城經數百年戰亂,毀壞十分嚴重,此後需重新築城,改稱雲州或雲中府。其次是軍官賞功調守地方的任命,陛下可定奪。”王溥說得有些含煳,更有所保留,其實章鉞的湊章所言,對西北夏綏之地經營治理的事遠不止這些,他就不好多說了。
郭榮心中略略有些猶豫,章鉞已位居太尉、宣徽北院使,這次又立功,再加封的話就要好好斟酌了。按理可進封國公,但若這樣,進中書參政的話就不合適了,只能一直出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