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的行宮。
熱河(今承德)避暑山莊,是北京以外、清朝的第二個政治中心,自康熙開始,幾乎所有的清帝,每年平均約有一半時間在那裡處理朝政,接受各少數民族王公貴族的朝覲,在那裡行圍打獵、摔跤較射、賽馬火戲。雍正為皇子時也經常陪侍康熙前往避暑山莊。然他即位後直至去世的13年間,卻再也沒有去過一次避暑山莊。
京東馬蘭峪,是清入關后帝陵陵區所在,雍正祖、父——順治、康熙均葬於此。雍正則一反常規,不入祖墳,將自己的陵寢建在了數百里以外的京西易縣。這給他的子孫出了個難題——死後歸葬何處?最後乾隆帝立了隔代間葬兩陵的規矩,才有了後來“清東陵”、“清西陵”之分。
雍正遠遠地避開了他的父親康熙。
雍正相信世上有鬼。他曾說:“鬼神之事即天地之理,不可以偶忽也。”“朕於天人感應之間,信之甚篤,知之甚明。”俗話說:“不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鬼,在心中,按照“雍正奪嫡”的觀點,他正是做了虧心事,心中有鬼,方才不敢也不能面對父親的亡魂。
與之對立的一種觀點,則認為雍正並非“篡位奪嫡”,而是正常承繼大統。持有這種觀點的人(包括持有相反觀點的人),很輕易地批駁了以下數種雍正“篡位奪嫡”的說法:
一是改詔說。關於雍正即位,民間有一種流傳很廣的說法:康熙傳位遺詔上原來寫的是“傳位十四子”,雍正與隆科多勾結,將“十”字,改為“於”字,成為“傳位於四子”。經考證,此說屬明顯訛傳。清朝詔書向來用滿漢兩種文字,康熙辭世,事起倉促,遺詔用一種文字亦可理解,但這一文字恰恰是滿文。為此,宣讀遺詔的鴻臚寺官員,還受過御史湯保等人參劾。滿文無法以上述說法進行更改,即算有漢文遺詔,改詔也不容易。清制,稱諸皇子時,一定要有一個“皇” 字,如“皇長子”、“皇二子”、“皇十三子”,不能稱為“長子”、“二子”、“十三子”。若將“十四子”的“十”,改為“於”,則成為“傳位皇於四子”,於理不通。況且清代“於”、“於”並不通用,“傳位於四子”當時應為“傳位於四子”,以“十”字為基礎,難以改成“於”字。後來清朝末代皇帝溥儀之弟溥傑也曾說過:“從當時情形看來,康熙即便有遺詔,也是用滿文寫的,不可能用漢文書寫。因此,所謂雍正把‘十’字改成‘於’字的說法是靠不住的。”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無解的疑點(3)
一是矯詔說。關於雍正即位,民間有另一種流傳很廣的說法:康熙臨終之時召哪一位皇子前來,便意味著將傳位於他。康熙本來是想降旨召十四阿哥允禵前來——當時十四阿哥允禵以大將軍王的身份,正在西部領軍進行平定準噶爾之戰,但這道聖旨被隆科多藏起來了,沒有發往西線。隆科多另擬了一道聖旨,即所謂“矯詔”,將四阿哥雍親王胤禛召到了康熙御榻之前,康熙一看來的是四阿哥,再召十四阿哥已來不及,生米做成熟飯,沒有辦法,只得將皇位傳給了雍正。經考證,此說法也屬明顯訛傳。清帝下旨有一套固定程式,康熙若想召皇十四子前來,應由內閣承辦,撰寫詔書,再由兵部經驛站傳送至西線。隆科多既不是內閣學士,又不是兵部尚書,沒有可能隱瞞這一聖旨,矯旨召雍正前來。
一是下毒說。關於雍正即位,民間還有一種流傳很廣的說法:雍正毒殺了其父康熙。康熙本來已經痊癒,雍正進了一碗參湯,康熙喝完就死了。經考證,此說法仍屬明顯訛傳。康熙從不喝參湯,也從不贊成喝參湯。
持雍正正常即位觀點的人們認為:
康熙病危,事起突然。即使他本來想傳位十四阿哥,但十四阿哥遠在數千裡之外,傳詔、來京需二十八日,國不可一日無君,況諸皇子激烈紛爭,勢同水火,若康熙已逝而新君不至,天下豈不要大亂!以康熙的聖明,沒有可能在此時傳位十四子。於是,康熙十一月十三日病危時,倉促之間“一言而定大計”。
康熙偶感風寒,當日即發透了汗,病情確屬不重,然這並不能說明他一定死於非命。六十九歲高齡,久病之身的康熙,完全有可能因感冒引起其他病症,突然諸疾併發,不治而亡。
雍正齋戒期間,康熙將其召至寢宮。當天雍正三次進宮請安,這確屬非常行動,但非常行動是否有可能負有康熙的特殊使命?
康熙多年不準立太子。他可能如朝鮮使臣所云,將頭頂所掛念珠賜給雍正,對他說:“這是順治皇帝臨終時贈朕之物,今我贈你,其中之意,你自己體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