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雜劇、《水滸》、《金瓶梅》中出現過,在今人看來似乎名稱怪異的“頭腦酒”。史載:“故事,自冬至後至春日,殿前將軍甲士賜酒肉,名曰頭腦酒。”[10]喝這種酒,目的在於禦寒。在明朝史料中,有關“頭腦酒”的記載,寥寥無幾,基本上沒有超出天啟年間朱國禎所記錄的範圍:
凡冬月客到,以肉及雜味置大碗中,注熱酒遞客,名曰頭腦酒,蓋以避寒風也。考舊制,自冬至後至立春,殿前將軍甲士皆賜頭腦酒,祖宗之體恤人情如此……景泰初年,以大官不充,罷之。而百官及民間用之不改。
瑞州敖宗伯銑與吳宗伯山姻,家相近。敖豪飲大嚼,吳方初度,具冠服過,觴之。及門已苦飢矣,吳戲出句,欲敖對就,方具酒。句雲:“暖日宜看胸背花。”敖應聲曰:“寒朝最愛頭腦酒。”一笑,共飲,極歡。[11]
從朱國禎的記載可以看出,在明朝,從官府到民間,“頭腦酒”是相當風行的。而在江南,“吳人謂之遮頭酒”。[12]遮者,擋也;嚴冬季節,寒風刺骨,易使人傷風頭痛,北方尤甚,飲“頭腦酒”,則可以擋風驅寒,以免頭痛。今天的山西太原,仍然還有“頭腦酒”,50年代初期,山西有位郭本堂先生,寫信給上海研究《水滸》的何心先生,告訴他,在太原,每明代金制酒具,故宮博物院藏。逢冬令,各飯館都有“頭腦酒”出售,“把羊肉數塊和藕根等放在大碗裡,用黃酒摻入。吃的時候,配以類似麵包的熟食品,當地叫做‘帽盒子’……‘頭腦酒’是用羊肉、生薑、煨面、曲塊、蓮葉、長山藥、酒糟、醃韭八種原料配合而成,所以另有一個名字,叫做‘八寶湯’”。[13]察今知古,也許明朝的“頭腦酒”,大體上也是如此。
虹橋書吧BOOK。
第22節:酒與皇帝(2)
皇帝所賜酒,通稱為“皇封之酒”。[14]以賞賜給宗室藩王的酒為例,永樂初,周定王誕辰,即賞酒百瓶,立春,又賞酒千瓶。[15]而對藩王到所封之地就任(史稱“之國”)的賞賜,如谷王朱橞去長沙,賜酒20瓶。藩王來京朝賀,也賞賜美酒。如永樂二年(1404),賜給周王朱酒千瓶。永樂九年(1411),賜給谷王朱橞酒500瓶,[16]等等。
明朝有的皇帝,如太祖朱元璋,武宗朱厚照(1491—1521),喜歡微服出訪,逛逛酒店,有時也就給幸運者帶來機會。有一次,翰林學士劉三吾(1313—?)陪太祖微行,在一家村店小飲,惜無下酒之菜。朱元璋一時興發,念出一副對聯的上聯:“小村店三杯五酌,無有東西。”小酒店的主人有捷才,馬上對出下聯:“大明國一統萬方,不分南北。”朱元璋十分高興,第二天早朝時,派人將這位小店主找來,讓他做官,但“店主辭不受”,[17]視烏紗如棄帚,真是難得。而有個叫任福的人,在上元節登樓買酒,巧遇微服出遊、在外間獨酌的朱元璋。他趕忙下跪,朱元璋卻連連搖手,叫他不要聲張。朱元璋問他的姓名,任福告知,是國子監生,四川重慶府巴縣人。朱元璋便叫他對對聯,並出上聯道:“千里為重,重水重山重慶府。”任福很快對出下聯:“一人為大,大邦大國大明君。”此公真乃拍馬能手,而且立竿見影:第二天,朱元璋便授給他浙江布政使。[18]
也還有另一種情形:當“潛龍在淵”,皇帝倒黴,想喝酒而不可得時,誰有膽量給他弄來酒,日後他一旦再“龍飛九五”,當然是不會忘記的。英宗朱祁鎮(1427—1464)被瓦剌放還,軟禁在深宮時,待遇不佳。某日,他想喝些酒,吃頓好飯,光祿寺的官們不給。但該寺的一位小吏,浚縣人張澤,卻認為,英宗並非歷史上晉懷帝、晉愍帝及宋徽、欽二帝那一類昏君,如果他將來重新登位,光祿寺肯定吃不了兜著走。於是,他便偷偷地弄來酒食,獻給英宗。後來英宗復辟成功,“光祿寺官皆得罪,即日拜澤為光祿卿”。[19]“風物長宜放眼量。”區區小吏張澤,不失為是個有歷史感的人。
二、酒與宦官
一方面,如前所述,御酒房是由宦官負責管理的。而皇帝每日飲酒的具體事宜,自然也是由宦官司其事。劉若愚載謂:“御茶房秩視御藥房,分兩班,牌子四員,常行近侍三四十員,職司茶酒瓜果。”[20]另一方面,宦官無人不飲酒,其中有的人,更是名副其實的酒鬼。如臭名昭著的魏忠賢(1568—1627),“性貪饕,善飲啖,尤好噉犬肉”。[21]另一個著名宦官徐應元,經歷與魏忠賢很相似,“不識字,幼無行,宿娼飲博”。[22]宦官與宮人等所需酒食,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