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符一直升到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三司使,成了遼國漢人中最高的官兒。
這事還影響過兩件事,一件成了,一件沒成。
范仲淹被貶到饒州前,不是主張修建西京洛陽嗎?契丹事急,有人想起了他的意見,他自己也從陝西上書重申前議。呂夷簡卻認為,現在修西京是示敵以弱,必然助長敵人的氣焰,主張修大名府為北京,作為北方屏障。仲淹又提出,修北京只是虛張聲勢,達不到目的,不能修洛陽,就請修固東京。向東向西,又是一番爭論。結果修了北京,大名府從此成了名副其實的陪都。這是做了的事。
大宋遺事 第八回(5)
沒做的,則是留下河北的水網沒動。緊急的時候,曾有人建議開啟所有的河塘堤壩,變河北前線為水鄉澤國,叫契丹人望洋興嘆。實施細則都制定了,只等著施行。契丹人得了錢不發兵,水淹七軍也沒了必要,河北這才沒有變成魚蝦龜鱉的天下。
大宋遺事 第九回(1)
進祥瑞柿木報太平
反群雄兵燹京東西
說話間已是慶曆三年了。
契丹人得了金帛不再生事;西夏人雖佔了一些地盤,也沒能大進,算是膠著住了。這不是天下太平了嗎?也就那麼巧,澧州知州馮載,正好在這時候得了一件吉慶玩意兒。他怕人搶了頭功,愣是五百里加急,跋山涉水,打洞庭湖邊將這件吉慶玩意兒趕著給朝廷送來了。
那東西盛在一個大錦緞盒兒裡,外面又裡三層外三層地裹著彩錦。這麼珍貴,通進司官員輕易都不敢碰了。好不容易開啟一看,不過是塊一尺見方的柿木而已!正納悶馮知州幹嗎送一塊破木頭來,有人卻發了一聲“呵”!迎著光亮再仔細一瞧,橙黃色的木紋裡竟隱著四個頗像篆書的大字:太平之道。拆了奏章再一瞧,原來是個天賜的祥瑞!大家又發一聲“呵”,趕緊去中書稟報丞相:“澧州知州馮載五百里加急送來祥瑞一件,請丞相裁處是否報送皇上?”
夷簡接過細細一瞅,那柿木橙黃錚亮,木紋裡“太平之道”幾個字筆畫了了,明晰可見;奏表中又詳細敘述了這塊柿木發現的經過,沒有一絲一毫的馬腳,確是天成祥瑞,容不得半點疑慮。不由得也笑逐顏開:“果然是天賜祥瑞!還不趕快送給皇上讓他也高興高興,還等什麼?”
“果然吉祥。不過,是不是斟酌一下再送給皇上?”晏殊正在中書議事,也瞅見了,雖然高興,卻多少有些謹慎。
“不必,就送。祥瑞圖的就是吉祥,又是底下五百里加急送來的,耽擱不得。也正要請皇上自己參詳呢!”
幾個人當即一起去向皇上報喜。皇上見了柿木,反覆端詳揣摩,認定不是人造的贗品,也高興得什麼似的,禁不住感慨道:“先皇在世的時候最崇尚仙道符瑞,也沒見過這樣的寶物。朕躬何德何能,敢應此祥瑞!這都是祖宗聖德感動天地,才降下瑞物昭示我等君臣再接再厲,共蒞太平盛世。朕躬敢不應命努力!”
幾個人也都恭喜皇上說:“皇上聖明。恭喜皇上,賀喜皇上!臣等一定竭心盡智,輔助皇上光大太平之道,建設太平盛世。”
但朝廷的欣喜激動,很快就叫歐陽修給攪了局。
歐陽修自從貶為夷陵令,早已調過許多官了。官雖調了不少,脾性卻依然故我,遇到什麼,不管什麼事什麼人,只要他覺著有話要說,非說不可,他都直言不諱,絕不迴避苟且。雖免不了要得罪許多官員,但朝野內外也往往口碑相傳,他又文名滿天下。所以,仁宗皇帝對他,每每總有些特別青睞。加上皇上用人、貶人,從不做絕,不走極端,升貶進出都是轉瞬間的事,很方便。一來二去,到馮載五百里加急送來祥瑞,歐陽修已做了知諫院了。
平常就好直言,何況做了專門的言官!歐陽修一知道始末,就趕著來見皇上,話也說得一點不含糊:“皇上,那馮載雖說是知州,原先卻是個武將,不大懂事體。他懂得什麼祥瑞不祥瑞,不過弄件東西來取媚朝廷,討好請賞罷了!臣翻看歷史,凡號稱太平盛世,總都是四海晏然,萬物各得其所。且不說契丹不過暫時息奸,西夏戰事仍舊膠著不下,不是什麼太平景象,就是眼下王倫、張海造反,州縣騷動,已經叫人寢食難安了,還——”
仁宗聽了歐陽修的話,起先還想辯解,說自己不過以天示為目標,要衝著太平盛世去努力,並沒有真的就將眼下當作太平盛世;一到聽見有人造反,莫名其妙,早顧不上這個了,站起來就問:“你說什麼?什麼造反不造反,誰造反?”
敢情他還矇在鼓裡,一點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