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數,不同凡響,他們可就得反覆掂量琢磨了。不謹慎不行哪,萬一出個差錯,自己第一個得打板子戴枷鎖!除此而外,就可能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潛意識在作祟了:既與眾不同,怎麼著也得讓你多受些折騰。這折騰究竟是有意識讓你鍛鍊筋骨、增長才幹,還不過是要你的好看,讓你碰得鼻青臉腫,再不敢得意,不敢出格,外人是很難說得清的。安石既然得與吏部打交道,又不留神露出一些不同凡響之處,他的任職,也就很難順順當當的了。
在船裡窩著,雖不方便,先還並不著急。淑賢是第一次到東京,可以玩的新鮮地方太多了,安石到京的次數也有限,氓兒他們則更是唯恐天下不亂,一輩子不走,才趁了他們的心願!
岸上的汴河大街,店鋪林立,車來人往,熙熙攘攘,就很夠流連的。最熱鬧的,當然還是一月數逢——初一、十五、逢三、逢八即開的大相國寺集市。
這大相國寺,年頭可久了。原本是戰國時魏公子無忌的住宅,無忌就是那個竊符救趙的魏國公子信陵君哪!南北朝時,北齊就將故宅改建成大建國寺了。後來雖有興廢,寺還在。到唐代,唐睿宗李旦因為在大梁封為相王,已將寺名改成了相國寺。大宋重修,太宗親自書寫匾額,在舊名上添了一個“大”字,這才成了“大相國寺”。頭尾算起來,不是有上千年的歷史嗎?
大宋遺事 第二十三回(2)
相國寺在州橋的東面,也有一座橋架在汴河上,正對著保康門。過橋就是重樓飛簷的大山門,太宗親筆題寫的“大相國寺”四個大金字,高高地嵌在門樓上。大相國寺的建築、文物,唐、宋各有十絕。太宗御書是一絕,山門門樓的卷簷也是一絕。卷簷原是唐人造的,不用一釘,做工極巧。大宋第一位能工巧匠喻浩,對什麼都一望而知,就是對這個卷簷百思不得其解。山門後面的兩個木製井亭,也是唐人的絕活,也全用榫接,同樣叫喻浩百思不得其解。山門東面有一座石塔,三丈多高,十分雄偉,也是唐人造的,起名普滿。二門後是大雄寶殿,再後面是資聖閣,都是唐睿宗、唐玄宗時的建築,也全都極為恢宏壯麗。
除了建築,就數佛像、繪畫讓人歎為觀止了。大雄寶殿內,是睿宗時相國寺興寺師祖惠雲和尚鑄的一座大銅彌勒佛,一丈八尺高;資聖閣則供著銅鑄的五百羅漢,還有佛牙。大相國寺有很多院落,除了大雄寶殿、資聖閣,許多院內都有與佛教相關的壁畫,而且也全都是名家手筆。大雄寶殿東壁有唐代聖手吳道子畫的文殊維摩像,後壁有真宗朝繪畫待詔小高高文進畫的北方天王等。後門東西兩面牆壁,也是高文進畫的文殊菩薩變相及其他神像。大雄寶殿走廊上的阿育王等變相圖、熾盛光佛降九曜鬼百戲圖等,原是大高高益的手筆,因為時間長,洇毀剝落,又由小高文進仿照大高的筆意,重新畫了一遍。文珠院的淨土彌勒下生,淨土院的八菩薩像及徵遼獵渭等壁畫,則都是王仁壽的手筆。所有這些雕塑繪畫,無不形象飛動,燦爛輝煌。
安石無書不讀,對於異端邪說原來就比較寬容。就是佛教,他也不像一般人那樣,將淆亂天下的所有罪過都加到它身上。相反,他只歸罪於世人都學士大夫唯利是圖,口是心非,不能自治正己而已。何況,這些建築、繪畫、塑像本身,又是那麼輝煌的藝術珍品呢!大相國寺本身,實在就夠他流連的了。淑賢不全信佛,對菩薩卻頗為尊崇,也愛這廟宇與塑像、繪畫的輝煌精美,又是生平頭一次見到,禮拜之外,也一樣沉醉不已。
他們流連的,當然還有萬頭攢動的市場。
大相國寺的市場,共分三層。
第一層在山門內外,專賣飛禽走獸,只要世上有,人又能捉得到,就沒有找不到的。
第二層,從第二道山門到大雄寶殿前面。這一層最熱鬧。除了地攤,院子裡還有臨時搭起的篷帳鋪臺首尾相接。貨,則是日雜百物,應有盡有,像什麼席簟屏幃、鞍轡弓箭、鮮果蜜臘啦等等,比比皆是。文房四寶,則數趙文秀的筆、潘谷的墨最搶手。兩廊,是各大寺廟的道姑們的天下,專賣針織刺繡用品:領抹、花朵、珠翠、頭面、生色銷金花樣幞頭、帽子等等,琳琅滿目。
最後一層是文場,從大雄寶殿後面到資聖閣閣門之前,已經不再喧鬧,靜悄悄的,專等有心的騷人墨客,前來尋覓寶藏玩好、名家字畫、珍本圖書,還有一些香藥土儀之類的東西點綴其間,那多半是散任官員打外面帶回來換錢用的。有時這兒還真能淘到稀世珍寶,有心的讀書人,總好影子一般在這兒踅來踅去。多少有些嘈雜的是後廊,那兒有幾個算命打卦的先生: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