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就是有文字,也還要區別真偽;何況沒有文字,根本就可能子虛烏有呢!請皇上一定不要猜疑!”
皇上還是不以為然:“蒼蠅不叮無縫蛋。您說人誹謗,誹謗的幹嗎不誹謗別人,偏偏誹謗他蔡襄?朕知道你們也都是好意,怕我錯怪好人。不過,朕意已決,這事不必再說了。到真錯了,再改過來吧!”
說到這個份上,誰還能再發言?蔡襄到底拜了個端明殿學士、禮部侍郎,貶到杭州做知州去了。第二年,才五十六歲,他就鬱郁而逝。大宋的第一杆筆,也就這麼永遠倒了。
誰繼任做三司使呢?中書頗為躊躇。後來,還是英宗自己解決的,委了呂夷簡的二公子呂公弼。
呂夷簡看好的雖是老三呂公著,這呂公弼卻是個福將。他的進士出身,是因為父親賞賜的。呂夷簡死後,他還是沾父親的光。仁宗皇帝特懷念夷簡,而公弼怎麼看怎麼像他父親,仁宗便移恩於他,讓他一路攀升,一直做到同群牧使。仁宗逝去時,公弼已經成了氣候。
蔡襄走後,有一天公弼奏完事正要下殿,英宗猛然想起三司的事,笑道:“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廢工夫。到處找不到三司使,眼前不是現成的一個嗎?傳旨中書,著呂公弼權三司使。”
大宋遺事 第五十三回(5)
呂公弼一下蒙了。正要推辭,英宗又解釋道:“忘了換馬的事啦?那時候朕就知道您清廉。您到三司,一定能做好。”
原來,英宗還在濮王府當王子時,曾嫌賜馬不好,派人找群牧司調換一匹,被呂公弼拒絕了,說是:“十三王子是朝廷近親,威望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