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7部分

!”

子厚是何等聰明的人,一點就通。當時就表態道:“屬下明白,下次一定注意!”

安石也將情況,如實報告了神宗。神宗對子厚也多少有些瞭解,一笑也就算了。總算有驚無險吧!

。 想看書來

大宋遺事 第七十三回(1)

議貢舉乍開一鍋粥

察言論自見是非心

安石的改革前提,是人才的陶冶。做了參知政事之後,他雖然不能不優先考慮亟待措置的一些事情,卻也始終沒有放棄這個問題。差不多就在派出使者巡視全國的同時,貢舉改革也被提到日程上來了。

最先提出這個問題的是范仲淹。慶曆新政,他提的十件事中,第三條不就是精貢舉嗎?可他這個改革,卻是以失敗而告終的。州縣辦學,有名無實,有的甚至乾脆停辦了;而考試科目的改造,也在一年之後完全復了舊。只有太學改造,多少有些成果。慶曆的貢舉改革雖然失敗,但范仲淹的思路卻是大體正確的。興辦學校與改變貢舉考試科目,仍然不失為科舉改革的兩條基本途徑。這一點,安石在《萬言書》中已經詳細論述過了。

目下最好當然還是先辦學,讓所有的人才都由學校選拔推薦,再參加貢舉考試。可學校不是一時半會就能辦好,由學校選拔推薦人才,更非一朝一夕的工夫。要想立竿見影,只能先改革舊的考試製度。

大宋的考試製度,承的是唐制,主要有常科與制科兩種。制科是特殊考試,物件都是經過舉薦的特殊人才,考試的時間、內容都沒有一定之規,由皇上根據需要臨時決定。慶曆期間很活躍的那個餘靖餘希古,不是被人舉薦參加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