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富弼還朝而喧賓奪主!就照你的意見,請他做丞相,但是次相,在你之後。”
公亮還想辭讓,無奈神宗堅決不允許,只好算了。很快就下了正式詔書,將他由集賢殿大學士晉升為昭文館大學士,做了名副其實的首相。此後不久,命富弼返京任職的詔書也下了。既做丞相,富弼也就不再推三阻四,趕著準備進京了。
人事安排之外,神宗還做了一個小小的姿態。
阿雲的事雖然了了,可那爭議始終沒有平息。除了說阿雲處罰不當,是縱容犯罪,反對的人還竭力反對當時下的詔書,說怎麼也不能將謀殺自首者一概降兩等定罪!當然,誰也不敢明目張膽地攻擊詔書。可主張這種意見的王安石、呂公著等,是不妨作靶子用的。
怎麼辦呢?只有折中了。神宗又下了一道詔書:凡今後遇到類似情況,不作通例處理,只上奏候旨。一場風波,這才平息下來。神宗這樣做,是要調和矛盾,減輕安石他們的壓力,還是做出有錯必糾的架勢,實在不大好說。至於這件事對朝野的象徵意義,會不會給安石造成一種新的被動,讓反對派受到鼓舞,認定安石也一樣是可以攻略的物件,許多人,也包括神宗,大抵是想不到的。
大宋遺事 第七十回(1)
創機構設三司條例
攬後進用不次之才
安石既走馬上任,第一個棘手難題,自然是該如何開展工作。
現有的機構及其成員,不僅應有盡有,而且都腫脹得不能再腫脹了。可那是一個因循守舊的爛攤子,只能守在那兒一動不動,等著被淘汰、改組,或被強力消解;要靠它棄舊圖新,可是夢想!要不,也就無須他出面重整山河了!要想卓有成效地開展工作,應該另起爐灶另開張。至少,應該先有一個新機構,由它來全面籌劃、措置相關的變法事宜:從設想大的理念,到具體政策條文的制定,到情況的調查研究、評估與實施監督等等,大體都應當由它獨立承擔,獨立操作。其工作成員,應當十分精幹,有學識,有魄力,有幹勁,雷厲風行,百折不回,還要實事求是,廉潔奉公。尤其是變法的初始階段,沒有這種機構,只依附於現有的衙門——無論哪一個衙門,都不啻是投畀豺虎,除了死無全屍,決不會有另外一種下場!
那麼,第一步,應該努力促成這一機構的設定;然後才能談得上別的。
公亮在政事堂召集兩府大臣,為安石專門開了一個小小的歡迎會。散過會,只有公亮與安石兩個人的時候,公亮問道:“介甫,有什麼設想需要我出力嗎?”
“丞相真好眼力,我確實有事要請您幫助!”安石早就想找宰相商量,只是不願在家裡談公事,才一直忍著沒去拜訪他。見他發問,而且那麼真誠關切,自然要說的。
“說說吧,什麼事?”
“我想設立一個專門機構,獨立籌劃與措置變法事宜。”安石開門見山,說出了關鍵。
“好主意。非如此不能雷厲風行,立竿見影,我全力支援。您想過它的名目嗎?”丞相也一眼就看出了實質所在。
“措置變法,主要關係經濟。我想,新機構是否可以叫做制置三司條例司?”安石連名字都有了。
“這個名字不錯,既求實,也不張揚。既是變法的大本營,當然不應該只限於經濟。凡變法涉及的一切領域,它都可以介入,都可以管。您不要畏首畏尾,只管大膽幹,我全力支援,要人給人,要物給物。”宰相說,真正宰相的氣度胸襟。
“謝謝丞相!有您大力支援,這事就好辦了!”安石真誠地感謝說。
“瞧您說的,都是為國為君,謝我什麼?要謝,還真得我來謝您呢!是您在為我這個首席丞相排憂解難呵!”公亮的話,也很由衷,並不是什麼虛詞。想到具體實施,公亮又補充道:“這事還得聖上點頭才成,我這就去稟報皇上。您也給皇上說說。咱們雙管齊下,儘快將它落實下來。還有,這事除了您管,恐怕還得配一個人。有兩個人,名正言順,才更好辦事。”
“還是丞相想得周全。配人的事,就請丞相通盤考慮了,怎麼著我都沒有意見。”安石說,也是一種表態。
當天,曾公亮就去與神宗談了。神宗完全贊成:“朕就知道他一定有辦法。這麼一竿子到底,省了多少麻煩!好,好主意!”
安石不知道神宗已經表態支援,還從外圍先做他的工作:“陛下,財富從來就是治國安民之本。從周代起,太公就制定了九府圜法,榷制兼併,均富濟貧,變通天下財物,富國安民。後來的人,只有漢武帝的大司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