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8部分

重禮之外,就是重樂了。因為下的是死工夫,記誦之學根底不薄,關於音樂的那些瑣事,他也真能說個一二三四。李照反對王樸,改樂不是改得莫衷一是嗎?仁宗始終放不下這件事,大臣們也有一直抓住不放的。祠部員外郎、直秘閣、判吏部南曹範鎮,字景仁,就倒拎書袋,掰著手數黍粒兒,說現在的樂器都不合古制,應當重新改過。怎麼改呢?他提出一套新規格,要等找到“真黍”,再重新鑄造樂器。範鎮斬釘截鐵地強調,唯有自己得的才是古法,只有自己的規格才是唯一合乎古制的正宗。司馬光正當集賢校理,也倒拎著書袋,掰著手兒細數了一下,覺得根本不是那麼回事!當即也上了一本,將範鎮駁得體無完膚。範鎮既是唯一得到古法的,豈能任人信口雌黃?當然要反駁。這樣,兩人你來我往,竟扯得難解難分。好歹說的都不著邊際,兩個人又都主張“樂者,和氣也”,還不至於傷著什麼和氣。世上真正懂鐘律之學的幾乎沒有,自然難得插嘴,只好任他們兩個爭得昏天黑地了。

重禮,重樂,自然要重道德建設。司馬光在館閣待過,能讀到秘閣的藏書。有一天突然發現了一本《古文孝經傳注》,甭說有多高興了!這《古文孝經》是先秦古書,不靠這本傳注,早就湮沒了。他當時就寫了一卷《古文孝經指解》,在傳注的基礎上又將孝經條分縷析了一番,加上一篇序文,獻給了皇上。那意思,自然是希望皇上一看就明白,然後身體力行,將它推而廣之。孝悌原來就是聖人持家治國的根本,那賬在孔夫子那裡就算得特清楚了:為人孝悌的,絕不會犯上作亂。沒人犯上作亂,自然會長治久安。司馬光將孝道當作聖人道德的極點,安邦治國的本源,正是秉承了聖人的遺訓。只是皇上並不那麼熱心,不過批了幾個字,將他的《指解》直接送到秘閣去了。秘閣又多了一本藏書,倒也不能算是壞事。

說到官運,因為有父親及張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