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7部分

王之治盛矣,其遺文餘事可見於今者,《詩》、《書》而已矣。《詩》曰:“文王陟降,在帝左右。”《書》曰:“面稽天若。”蓋言王者造次動靜,未嘗不考察天心而嚴畏之也!《詩》曰:“毋念爾祖,聿修厥德。”《書》曰:“有典有則,貽厥子孫。”蓋言嗣王未有不遵禹、湯、文、武之法,而能為政者也!《詩》曰:“先民有言,詢於芻堯。”《書》曰:“有廢有興,出入自爾,師虞庶言同則繹。”蓋言與眾同欲,則令無不行,功無不成也!

今之論者,或曰:“天地與人,了不相關。薄食震搖,皆有常數,不足畏忌。祖宗之法,不必盡善,可革則革,不足循守。庸人之情,喜因循而憚改為,可與樂成,難與慮始,紛紛之議,不足聽採。”意者古今異時,《詩》、《書》陳跡,不可盡信邪?將聖人之言,深微高遠,非常人所敢知;先儒之解,或未得其旨耶?

願聞所以辨之。

神宗先不是已經接到臺諫官員摺子,專攻三不足嗎?知道這道策問又是一種挑釁,讓人拿紙將它貼上了,只另批道:請人別出題目。君實的用心,這才泡了湯!

可皇上也並非完全沒有動心,隔天到底問了安石:“有一種三不足說,愛卿聽說了嗎?”

安石知道皇上又聽了流言,不便多話,只是答道:“沒聽說。”

“有諫官說,外面盛傳朝廷現在堅持一種三不足觀點,認為天變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昨天學士院進的館職試題,也專門指這三件事。這是什麼道理?朝廷哪有這麼回事嘛!朕已經廢了題目,叫他們另外出題了。”

話雖這麼說,心裡還是不能沒有疑問。否則,該連問也不會問了。這種事情,最能淆亂思想,得向皇上解釋解釋。安石便向皇上說道:“陛下聖明。您日理萬機,躬親庶政,從不糜費享樂,無論做什麼事都唯恐傷害百姓,這不就是畏懼天變嗎?怎麼能說朝廷不怕天變?陛下順應人心,無論大事小事,只要人家說得對,就沒有不聽的,哪兒來的不恤人言?當然,人言也真有不值得一顧的時候。關鍵是合不合理。行事真要切合義理,別人胡說八道,還聽他幹什麼?至於說到祖宗成法不足守,原本就該如此!仁宗在位四十年,敕令等自己就改了好多次。如果法令一定,子孫世世代代都得守著不變,祖宗自己為什麼要多次修改?如今這些人,口口聲聲都說祖宗成法不能變。祖宗用人往往不論資排輩,唯才是舉。陛下試著也學學祖宗,您看那些人會怎麼說?要不比現在叫得更兇,才怪!”

最後一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說得神宗也忍不住笑了:“可不是嗎,一準會的!”

神宗雖解頤一笑,可安石知道,這天人關係,最為重要,也最難說,決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講清楚的!眼下皇上雖是明白,再遇到事,別人再一撩撥,究竟怎樣,還是很難講。他想到自己的《洪範傳》。說天人關係,數那兒講得最清楚了。為什麼不趁著這個當口,將它獻給皇上看看?皇上真正明白了天人關係,就永遠不會再害怕風吹草動了!想到這些,安石便開口自薦道:“陛下,臣在江寧養病教學生的時候,寫過一篇《洪範傳》,不能算好。但關於天人關係等,倒是多少有一點兒心得。臣想請皇上看看,多多指教!”

“好呵,那太好了!朕哪裡知道愛卿也有解《洪範》的著作,要知道,早討來學了!先皇藏書中有石介的《洪範》五疏,朕也翻過,總是不得要領。主要是他太拘泥,只重章句,不重大意的演繹。愛卿什麼時候給我?最好越快越好!明兒怎麼樣?就明兒吧!”皇上都有些迫不及待了。

“臣明天就送給皇上,只請皇上多多指教!”安石答應說。

當天晚上,安石就將《洪範傳》找了出來。看過一遍,沒有什麼要改的。只是《後記》,有些躊躇。其中寫道:

王安石曰:古之學者,雖問以口,而其傳以心;雖聽以耳,而其受者意。故為師者不煩,而學者有得也。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夫孔子豈敢愛其道,驁天下之學者,而不使其早有知乎!以謂其問之不切,則其聽之不專;其思之不深,則其取之不固。不專不固,而可以入者,口耳而已!吾所以教者,非將善其口耳也!

孔子沒,道日以衰熄;浸淫至於漢,而傳注之家作。為師,則有講而無應;為弟子,則有讀而無問。非不欲問也,以經之意為盡於此矣,吾可無問而得也。豈特無問,又將無思。非不欲思也,以經之意為盡於此矣,吾可以無思而得也。夫如此,使其傳注者皆已善矣,固足以善學者之口耳,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