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2部分

他的,但一般家庭通常並不排斥血緣親情。不僅不排斥,相反,一般的倫理習俗,倒恰恰是崇尚、鼓勵維繫這種親情。一個大家庭,幾代同堂,叔伯兄弟一大陣,從來不分灶別居,鄉鄰們都會羨慕,傳為佳話。家庭越大,不分開的世系越多,口耳相傳的讚語頌詞也就會越多。朝廷為了敦厚倫常,也同樣刻意鼓勵這樣做。歷朝歷代,朝廷明令褒獎甚至封賞這樣的大家庭的事,可以說屢見不鮮。但朝廷提倡推賞的事,皇家自己卻從來沒有實行過。紫禁城裡的宮闈,實際上只為皇帝本人所專有。除他本人之外,只有他守寡的母后、太妃、太皇太后、太皇太妃等一班長輩女親,他自己的嬪妃與未成年子女才有權居住,別的人一概不得僭越侵佔。連當皇帝的老子,一旦退位當了太上皇,對不起,也得另院別居;成年的皇兒,當不了太子的,更得徹底搬出皇宮!什麼叔伯兄弟或其他別人,當然更不用說了!那麼,實際上,皇家不是根本排斥一般的血緣親情嗎?連這個都要排斥,天下到哪兒還能找到比它更嚴厲的門禁呢?

這一切,當然是緣於皇權的絕對排他性。皇權是無法共享,也不容他人染指覬覦的。可世間的事情偏偏就那麼怪:越是不容他人窺伺的東西,別人就越是想分羹獨佔。那麼,為了皇權的絕對安全,自然只好犧牲孝悌親情這一類空泛的綱常倫理了。

明白了這個道理,就不難明瞭那些心細如髮的有心人,面對當朝,為什麼要寢食難安了。

自從英宗接位,神宗與二弟趙顥、四弟趙君頁三兄弟,不是一起隨著父皇母后搬進大內住了嗎?英宗薨逝,神宗接位,兩個小兄弟先後也升了岐王、嘉王,住則還在原來住的興慶宮,動也沒動。神宗弟兄年齡相差不大,進宮之初雖沒成年,這二年可都長大成人了:最小的四弟都二十了,二弟更是二十出了頭。這樣的兩個成年兄弟始終在皇宮裡待著,成什麼體統?不要說大宋,歷朝歷代也少有先例!萬一有什麼不測,還得了嗎?

有個著作佐郎章闢光,小小一個八品官兒,越想越害怕,上書朝廷,請求將岐王、嘉王全都遷出皇宮,另外賞賜王府讓他們居住。那話說得也很直白,什麼嚴肅宮禁,維護皇權,以免額外是非、不測之禍等等不中聽的話,全都說到了。偏偏神宗是個特重倫理的人,不僅父母子女、夫妻之道看得重,就是兄弟之間,重的也是一個友兄悌弟。說起原因,自然也非止一端。除了天性敦厚,受的綱常倫理的教育,還有父祖輩的影響:從祖父到父親,都不是一個張牙舞爪的人,相反,倒都有些謙抑自重。加之父親早逝,母親寡居,作為長兄,除了要討母親歡心,對於弟弟們還有義不容辭的責任義務。凡此種種一湊合,親情就不免佔了上風,兄弟鬩於牆的險惡也就不怎麼考慮了。既是這樣,看到章闢光的摺子,當然會感到不快,怪他多管閒事!可他畢竟是個頭腦清楚的皇上,冷靜一想,人家也沒有惡意,還不是為了鞏固皇權?置而不問,也就是了。

可趙顥、趙君頁聽到風聲,卻坐不住了,趕緊跑到高太后那兒撒刁:“母后,我們本來想承歡膝下,一直陪您在宮裡住著,可這下住不成了!”說話的是嘉王。

“住不成,為什麼?”高太后問。

“有人上書要皇兄將我們攆出去!”岐王說。

“豈有此理!”太后一拍坐椅,“放心,只要有為娘在,誰也攆不走你們!”

“我們還是避避好,免得母后與皇兄為難!”岐王設身處地地說。

“為什麼難?沒有的事!小戶人家,還娘母子一家待著,咱們皇家倒沒這個權利,這不是怪事嗎?你們別管了,回去待著,我這就去找你們皇兄!”太后說著,當時就坐了軟轎,徑直往皇上住的清心殿去了。

不是有句話,叫做“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嗎?夫妻之間,也往往如此。而究竟誰壓倒誰,是由許多因素決定的。娘婆二家,一開始是不是勢均力敵?如果是青梅竹馬,打小來誰佔誰的上風,是不是已經形成一種習慣模式?如此等等,都會對後來的夫妻生活產生決定性的影響。英宗當年被抱進皇宮收養的時候,高太后也一起進了宮。兩個人正好同年。女孩子通常總要比男孩子早熟一點。既是同年,太后就顯著比英宗更懂事了。英宗抱進宮裡,既作皇子養著,一面也有催生的意思;而高太后進宮,卻純粹是作玩具養的。就親緣關係而言,英宗固然是宗室子弟,雖然親,卻隔著門檻;高太后是名門之後不說,曹太皇太后的嫡親姨侄女,比隔著門檻的宗侄,可要親多了。一來二去,這高太后就比英宗更受寵愛了。受寵多的,加上早熟,當然要佔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