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袖惟一之條件。”但他最終未能把握住眾心,億人需要土地,需要光明的未來,需要把帝國主義者從中國地盤上趕出去,孫中山這樣想,蔣介石為之誘惑,但只有毛澤東知道怎樣去實現它。
“臺灣式的現代性模式”
從4億人的領袖到統治600萬人口,很少有政治領袖遭遇類似蔣介石的尷尬。二戰中,戴高樂一度作為光桿司令身在英國,但他仍宣稱是法國的統帥,因為他尚有這種可能性。“光復大陸”的希望支援著蔣介石最後的25年,儘管這個希望是如此縹緲。這個玩平衡的高手,精明的寧波人,一度因中美在朝鮮的衝突而興奮,他指望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以*,而1966年得知*發生時,他又再度興奮。在死亡前的昏迷狀態,他仍念念不忘:“*……解救同胞……*……”
但1972年的滄桑變幻只能加劇蔣的傷心。毛澤東在他那間寬大的睡房裡會見了尼克松,後者曾是那麼著名與執著的*健將並曾訪問臺灣,毛澤東這樣談到蔣介石:“我們共同的老朋友蔣介石不會贊成此會,他叫我們*。”如蔣介石一樣,79歲的毛澤東也正身受疾病困擾,而一年前他選定的接班人*剛剛叛變了他。
病中,蔣介石看著最牢靠的支持者正離自己遠去,臺灣在聯合國的席位也被共產黨政權取代,臺灣外交代表團在此決議宣告前,集體離開會場,以避免窘迫的一幕的出現。被遺棄感伴隨著臺灣上下,曾經震驚世界的宋美齡在20世紀60年代末前去美國訪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