們似乎有更多的力量投入到現代軍事與工業的建設上。
“‘同治中興'是一幕悲劇,在勝利的時刻已經預示了崇高希望和巨大努力的最終失敗。該時代的偉大人物在長長的陰影中目睹了勝利……”芮瑪麗相信,這場運動的失敗在於,這些傑出人物試圖把近代國家的形態移植到儒家社會之上,當他們越努力試圖為中國引入新的技術時,越自覺地從傳統中尋找依據。技術與物質上取得的某種成功,不是用來為中國展開一個新旅程,而是加強了舊有的邏輯。所以,這段被稱作“中興”的歷史,恰到好處地回到了中國歷史不斷迴圈的框架中。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洋務運動的種種努力,包括現代的郵政系統、強大的北洋海軍艦隊、盛宣懷的官督商辦企業,都像是覆蓋在中國社會表面上的一層皮,它們只是強化了保守者固執的信念。
儘管明治維新也存在種種弊端,它開拓的畸形改革也與後來軍國主義的興起有著密切的聯絡,但是,最終我們看到,日本的努力的確將自己推向了現代國家的行列,而當時的中國也許正是沒有期待中的一場革命的到來,現狀最終沒有被改變。
激進變革的歷史性勝利
“我們沒有歷史。我們的歷史自今日起。”1870年左右,一位日本人這樣回答他的德國朋友關於日本歷史的問題。如果你閱讀19世紀最後30年日本政治家與思想家的作品,你仍可感受到那種震盪在整個日本國內的變革空氣。而且變革一開始就不是精英階層的內部遊戲,它廣泛地滲透到社會各階層。
在維新開始的1868年4月,明治天皇政府頒佈了《五條誓文》,許諾“一切重大決策均須經過廣泛協商”,“破除舊習,求知識於全世界”。這兩點核心觀念為接下來的一切激進改革奠定了基礎:開啟國民心態、倡導個人意識的覺醒,自上而下推進效仿西方的激進改革。
新政府迅速廢除了封建徵兵制,按德國方式建立陸軍,海軍部隊則接受英國人的指導。在經濟層面,政府則透過發放津貼、購買原料或成立政府公司的方式來確保現代工業的建立;為了鞏固日本的統一局面與加速全國市場的形成,大規模的交通與郵政設施在1871年開始興建;同年,司法部成立,為扭轉“個*利被輕視、警察獨斷專行”的混亂局面,幾年後司法權與行政權分開;1889年的新憲法則規定:不得隨意逮捕公民,財產權受到保護,公民享有宗教、言論和結社的自由;政府還改革了教育制度,當時最著名的啟蒙思想家福澤諭吉寫道:大學教育應讓人具有獨立精神,而獨立是不能靠政府命令得到的。新成立的文部省則規定“每個人都應該得到教育”,日本青年被鼓勵前往西方留學……當時的社會風潮記錄了這種戲劇化的西化歷程:在19世紀70年代,吃牛肉、穿長褲、攜帶雨傘、戴手錶和鑽石戒指開始風靡,兒童透過兒歌背誦汽燈、蒸汽機、馬車、照相機、電報、避雷針、報紙、學校、信箱、輪船,因為這10樣東西是文明的象徵。
同治中興與明治維新(4)
在中國,李鴻章是曾國藩推動的中興運動的繼任者,他期待透過洋務運動來再造古老帝國。而李在日本的對應者則是伊藤博文。對西方入侵者的牴觸情緒曾同樣支配著日本與中國的年輕一代。1862年,21歲的伊藤博文曾試圖燒燬東京新建的英國大使館。但僅在一年後,當他準備前往英國時,他已經意識到不可能依靠武士的刀劍將英國人趕走,必須開始致力於學習現代化的知識。李鴻章締造了北洋海軍,派遣了留美幼童,推動了西方知識的傳播,他所提拔的盛宣懷則開創了中國現代商業。但他的改革努力卻始終籠罩於權力的陰影之下,這些值得期待的新事物自己本身都沒有生命力,必須依靠個人的權力與相互妥協的關係網,它們沒有任何制度上的保證。
而伊藤博文卻成為了1889年日本新憲法的主要設計師,這部憲法標誌著日本進入了現代國家的行列。此後,他又意識到,如果沒有政治組織和公眾的支援,單純寫在書面上的政體與議會是不可能運轉的。於是,他在1898年辭去官職,建立了新政黨,促進了日本現代政治生活的形成。
不論從何種角度看,明治維新都是人類歷史中最不可思議的年代之一:只透過一代人的努力,日本就由一個封閉、落後的國家贏得了世界的尊敬,日本的國家性格也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在1895年,它擊敗了它長期以來的老師——中國,1905年它擊敗了俄國,這是近代史上第一次出現亞洲國家打敗歐洲國家的特例。
評價激烈的明治改革仍是一個有趣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