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成了20世紀中國最重要的場景。這個自發的簡單舉動,更有力表現出公眾對於一位政治領導人的親密情感。比起18年前天安門廣場上的迷狂,這一時刻充滿真摯卻冷靜的熱情。
80天后,時任國務院總理的*與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在人民大會堂簽署了《中英聯合宣告》。對於*而言,這是又一個歷史性時刻。他18歲加入革命,23歲成為*中央書記,25歲領導百色起義,一直到45歲前都是在國內戰爭與抗日戰爭中度過的,62歲時起又經歷了劇烈的社會動盪……像他那一代或再年長几代的人一樣,他所付出的一切努力、承受的一切痛苦、遭遇的種種挫折的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幫助中國重新獲得她失落的尊嚴。香港是這一連串屈辱中的第一個,即使毛澤東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也未能消除這一舊遺產。在與*的兩次會面中,撒切爾夫人發現這個在會談中要在腳邊擺一個痰盂的老人,態度堅定、執著,驚人地直率。一個過分戲劇化、被時常提起的細節似乎已為這次延續兩年的談判奠定了基調。那是1982年9月24日,在仍未從馬島戰爭所獲勝利的趾高氣揚的暈眩感中擺脫出來的撒切爾夫人,在*面前遭到了意想不到的拒絕,在離開大會堂時,她意外地跌到在臺階上,這一情景隨即引發香港恒生指數的暴跌。
對於一個80歲的老人來說,這是一個過分繁忙、興奮的一年。1月24日至2月10日,他視察了深圳、珠海、廈門經濟特區,並分別題詞;2月11日至16日,他來到上海,說開放得還不夠;2月份還會見了喬治城大學的國際關係學者,重申了“一國兩制”的可行性;3月25日,他再次會見了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相信中日兩國必須將兩國關係放在一個更長遠的框架內;4月18日,他對英國的外交大臣傑弗裡·豪說,在1997年之後,香港的現行制度保持50年不變,6月22日,他又對香港代表鍾士元重複了這一點;4月18日,他還見到了比他年輕7歲的里根,儘管後者是美國曆史上意識形態色彩最濃重的總統,一心相信資本主義必將戰勝社會主義,但在共同的敵人蘇聯面前,鄧仍說中美關係已進入了“成熟階段”;他還馬不停蹄地會見了厄瓜多總統、南斯拉夫的共產主義者、巴西總統、緬甸總統、副總理、義大利參議院議長、突尼西亞總理、馬爾地夫總統、義大利共產黨領導人與挪威首相……在外交戰略上,他用“反對霸權,南南合作”,來逐漸代替了“三個世界”的劃分。
*用何種方式保持旺盛的精力?1984年見到鄧的聶衛平發現老人家仍是個令人生畏的橋牌對手,前者說保持健康的四個原因是:打橋牌、游泳、吸菸、喝酒,像60年前一樣,他仍痴迷於足球比賽。
對西方世界而言,1984年充滿著更多的預言色彩。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在冷戰序幕剛剛拉開的1948年,描繪了未來世界的悲慘景象,極權統治使人類徹底失去了自由。根據這一預言,蘋果電腦的斯蒂夫·喬布斯製作了轟動一時的廣告。在這一年的2月份,蘇共總書記安德波羅夫去世,他的繼任者契爾年科72歲了,比里根與*都年輕,身體狀況卻很糟糕,越來越多的人將目標投在53歲的戈爾巴喬夫身上,他當時的職位是蘇維埃外事委員會主席。比起仍舊“邪惡”而衰敗的帝國蘇聯,中國的獨特生命力令人吃驚。一年後,當《時代》再次將鄧選作1985年的年度人物時,對他的讚揚主要來自於過去6年間,中國社會已經發生的變化,比起戈爾巴喬夫在1985年戲劇性的動作——他像1979年的鄧一樣提出了“改革,重建”,並出人意料地與里根進行裁減核武器的會談——鄧對普通公眾的物質生活的改變更令人難忘。
鄧小平時代(6)
大多數歷史學家,包括*自己,都將1979年~1984年視作改革的第一階段,農村是它的突破點。而此後,改革開始進入城市。“改革不是浪漫曲”,大約在1992年,《中華工商時報》的一位名叫胡舒立的記者用這樣的題目回顧80年代末的改革。的確,自從1985年之後,改革最初的生命力正在減弱,而一些弊端則開始暴露。在最初的幾年,除去*中造反派,幾乎所有人都是改革的受益者:農民收穫到更多糧食,知識分子擺脫了“臭老九”的身份,工人開始恢復上班,在*中被打倒的幹部恢復了工作……
但在高歌猛進的變化中,一切更為複雜的問題也同樣暴露出來。在1982年7月1日公佈的人口普查中,中國人口首次超過了10億,透過29臺巨型計算機得出的確切結果是,。這個數字在1964年是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