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讓我感到,我們的國家是有希望的,一是有一個叫嚴復的人在天津的《直報》發表了許多有真知灼見的政論,很多言論我有同感,這代表大清國不缺開明之士,二是《馬關條約》簽訂後發生在北京的公車上書,那麼多等待發榜的舉人,不惜功名受到影響給朝廷上書,這種不計個人得失的精神在大清國知識分子中還是大有人在的。”
金達說:“最近北京城裡有一群維新人士在搞變法,你知道嗎?”
詹天佑說:“知道,這麼重大的事我怎麼不知道呢?雖然身在工地,但北京的紫禁城卻是關係國家、天下之安危啊。天佑作為一個工程師,對國家全域性的事並不瞭解,但維新人士的思想我又何嘗不有同感啊。”
金達說:“這麼說來你也贊同變法?”
詹天佑說:“贊同有什麼用?主導變法的康有為是我的南海老鄉,我雖然與他沒有接觸過,但對他還是有所瞭解。他在甲午中日之戰後,曾推動過公車上書,接下來又辦了強國會,一直鼓吹變法維新,他最近在北京創辦的《中外紀聞》我看過很多,確有真知灼見。”
金達說:“可惜,他的變法失敗了,他已經與梁啟超逃到外國使館去了,另外的譚嗣同等六人被慈禧太后抓起來斬首了,聽說,他們的人頭掛在北京的城門示眾呢。”
詹天佑說:“中國向來不缺敢死之士,這也正是中華文化能千百年來延續的原因,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改朝換代的事不少,但中華文化的發展卻從來沒有中斷。”
金達說:“維新人士的改革並不是繼承傳統,而是要全面向西方學習,這樣中華文化還能延續嗎?”
詹天佑說:“金達先生,你這是對維新思想的片面理解。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我都看過,他的《強學報》和《中外紀聞》裡很多文章都延續了他以往的思想,維新人士倡導變法並不是要反對傳統,他們是希望藉助變法圖強之勢,使傳統得到新的發展,這才是維新人士的思想實質。”
金達說:“沒有想到你對時事也有這麼獨到的認識啊?你真是一個很有思想的工程師。”
詹天佑說:“中國自古以來,知識分子就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奮鬥理念,我雖然是一個技術工程師,不懂治理國家的技術,但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思考又何償停止過。特別是甲午中日之戰以來,國人痛定思痛,有許多變法圖強的呼聲,皇上也頒發了詔書,並把修建鐵路作為推行洋務的第一要務,作為我來講,只能踏踏實實地在修鐵路方面為國家多做一些實事。我個人認為鐵路通了,工商業發達了,國家的富強也就指日可待了。鐵路不通,貨物不通,人流不通,遇到重大戰爭,兵勇和物資運輸都受到阻礙,這在中日之戰中已明顯暴露出來。”
金達說:“你這個觀點是對的,當年荷蘭和英國就是憑著在水上航船的先進,取得了海上優勢,現在世界各國也在大力修築鐵路,我的祖國英國,還有美、德、法都在加緊修建鐵路,俄國和日本也修了很多鐵路,而且俄國人還在你們大清國的東北取得了修路權,日、俄對你們的遼東半島和朝鮮都有野心,只要稍有國際視野的人都看得出來。”
詹天佑說:“國家正處多事之秋,說實在話,作為鐵路工程師,我還是希望國家不要亂,只有在和平的環境裡才能搞好建設,鐵路建設特別是這樣。”
金達說:“說著說著,我們討論起國家大事了。我倒是主張,技術人員還是不過問政治好。”
詹天佑說:“此話何講?”
金達說:“你看世界那麼多國家,王朝與政權都有可能有變化,但只有國家和民族不變,任何國家和民族都需要技術人員。”
詹天佑說:“但是國家政治不清明的話,技術人員終究都是廢物。”
金達說:“那年吳調卿讓你報捐一個官員的身份是對的,你現在是大清官員中最懂鐵路技術的官員了。”
詹天佑望了一眼金達,很感慨地說:“感謝您對我的誇讚。但這對大清國而言,並不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這麼一個大國,應該是有更多比我優秀的鐵路工程師才是。”
金達離開後,詹天佑凝望著女兒河的遠方。
當鐵路修到小淩河時,在小淩河橋樑工地,詹天佑接待了一批特殊的參觀者,他們是山海關鐵路官學堂的1898、1999兩屆的學生。
當這些學生坐著火車來到小淩河橋樑工地時,總教習英國人顧禮斐士與詹天佑握手示意後,對學生們說:“各位學員,這位就是我經常向你們提起的詹天佑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