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協作以及密佈的水網工程之後,在夏禹的英明領導之下,人族迅從之前大水的陰影中走了出來,而且他們還迅打破了阻礙前進的囚籠,人族進入了史無前例的輝煌時期!
夏禹執政數十年,卻始終感覺自己功德未滿,於是便向老師多寶道人請教,多寶道人推演許久,才開口說道:“人族當立三皇五帝,以此讓人族氣運不衰,從而永保天地主角之位,你乃人族五帝最後一位,需使人族氣運圓滿方可證道。”
夏禹聽後,苦思許久,最後終於想得一法,於是命人取天下之銅,鑄起九口大鼎,並去天下人族之血灌注其中,以人族九州之名為九鼎取名,分別是冀州鼎、兗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揚州鼎、荊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
夏禹以九鼎鎮壓人族九州,以此保人族氣運不衰,自此,三皇五帝中的最後一位也功德圓滿,天降功德,功德之多遠不是五帝中的前四位可比,已經與三皇中軒轅氏證道時的功德相差無幾了。
夏禹證道之後,便將人族共主之位傳給了人族大賢伯益,可人族之中,對伯益繼位不滿的人卻也不少,其中,反響最大的要屬夏禹的兒子啟,而其部落之中,大多數人也都支援啟,伯益雖然繼位人皇,但禹當年手下的大臣都並不看好伯益,反而更看好堅強果斷的啟。
啟在拉攏了諸多人族部落的首領之後,成功地架空了伯益的權力,成為人族的實際領袖,而後便發動了政變,伯益的軍隊被殺的大敗,伯益自己也被俘虜,啟思考良久,最終還是決定處死伯益,以絕後患。
至此,啟便透過武力,登上了共主之位,啟在討伐了一些支援禪讓制的部族之後,啟的統治得以確認鞏固,在此時啟也正式宣佈,自立為王,建立大夏王朝,家天下的世襲制終於正式取代了禪讓。
啟這次的叛變可謂十分成功,迅平定了各方反對勢力,讓眾聖有些反應不過來,待到眾聖見人族大亂,想從中謀取利益之時,啟已然政變成功,眾聖只能望而興嘆了,最主要的是啟得到了截教的全力支援,其後自然也有通天教主的影子,諸聖也是很無奈。
第六十六章 災禍之謀
時間稍微往前推移一段,就是在大禹治水之前,人族第二次水患爆發,此次比前一次的還要嚴重的多,一時間,人族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自然是損失慘重。
人族發生這麼大的事,自然驚動了人族聖地,但人族聖地的武修和仙修對著天災實在是無能為力,只能將此事上報給了人祖,希望他們能有主意。
燧人氏得知之後便立即召集有巢氏、緇衣氏、倉頡、伏羲、神農氏、軒轅氏、顓頊、帝嚳、帝堯,而沐森則因為有所感悟,尚在閉關之中,燧人氏也沒有打擾他,總不能什麼事都找沐森。
人祖四人,三皇三人,再加上五帝中的三人,足足十位準聖高手齊聚一堂,如今洪荒之中,恐怕也只有人族能夠召集如此之多的準聖了,至於其他種族,能夠一兩位就已經很不錯了。
燧人氏見眾人到齊,便開口說道:“此次我人族面臨滔天水災,如今的人族共主舜也是沒有辦法,不知你們可能想到什麼方法治理人族水患?”在座的六個坐過人族共主的位置,對治理人族很有心得,燧人氏自然期望他們能夠想出對策。
伏羲閉眼,手指不停地掐算,過了一會,才開口說道:“人祖,在下剛剛掐算了一番,發現此次水患實乃天災,而非有人為禍,恐怕此次水患乃是天道給人族的一次考驗,為的就是五帝之中的最後一位,想必治水之人必是下一任人皇。”
伏羲的推演之術在洪荒之中可是大有名頭的,燧人氏自然相信伏羲之言,但看到外面的族人受苦,他還是心中不忍,於是便開口說道:“即便如此,看著外面的族人受難,我心難安,不知諸位可有什麼解決之法?”
倉頡開口說道:“此次水患關乎最後一位人皇,若是我們強行去除了水患,恐怕最後一位人皇難以圓滿,不過我們到可以讓著天上的雨給停了,如此至少可以不讓水患加重,如此也能損失小點。”
燧人氏一聽,點了點頭,事關人族最後一位人皇,他自然不能肆意而為,不過讓天上的雨停了,水患自然不會再加重,如此,受災的人族也能有喘息的機會。
但這停雨散雲之事實非人族所長,更何況這雨勢遍佈人族,即便人族之中真有人懂得此道,但恐怕也是杯水車薪,想要辦成此事,恐怕還要藉助龍族之力。
但自從上次之事後,人族和龍族的關係並不太好,燧人氏擔心即便他們去相求於龍族,恐怕龍族也未必會出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