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直白點,是不是太好高騖遠了?
畢竟他們沒有李逸帆那比現在多出來十多年的生活經歷,如果他們要是有的話,他們就會知道,在十年之後,他們現在看作是高大上的這三項技術,將會是任何一款普通的中級車的發動機,所必備的特定的技術特點。
在十年之後,像現在這種可變氣門升程和正時技術,已經是爛大街的技術了,甚至對於很多國產車,這些都是必備的技術。
而渦輪增壓這玩意,也一樣有很多國內的自主車企都能玩得起,至於直噴技術。
這就顯得相當的高大上了,在國內,出了BYD之外。還真就沒有一家自助車企能玩得起。
而能夠把這三種技術,捏合在一起。那才叫更牛掰。
大眾率先搞出了TSI,然後是福特也跟著做了。而且還後來居上,在之後通用等等也紛紛跟進。
甚至連BYD也搞出了這樣的發動機,其他的國內車企也想跟進,可是卻苦於沒有足夠的技術支援,只能是乾瞪眼。
至於那幾家日本車企,他們之所以在十年之後,開始逐漸的走向衰落,就是因為在發動機領域,他們的跟進不及時。
別人都玩把這三項技術整合到一臺發動機上的高大上了。他們居然還在抱著自己的自然吸氣發動機在做文章。
雖然這樣的發動機,更加可靠,維修保養也更便宜,可是他們卻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要素,那就是消費者的使用者體驗,和消費心理。
所以他們的未來,註定是要走向落寞的,當然在國內肯定是不改不行了,但是在國際上。卻不太好說。
畢竟日系車,多少年下來,也是積攢了相當多的人脈和口碑的。
而李逸帆的晨華汽車,因為起步的時間晚。而且還想要挑戰大眾和日本車在國內的市場地位,那麼他就必須要在技術上做文章。
就算技術上,不能超過對手。那麼最起碼也要做到能夠和對方看齊。
所以他對技術的要求,可以說是極度瘋狂。甚至是痴迷的水準。
動力研發部的工程師們,對老闆的這樣的態度。表示非常不理解,雖然表面上是嘻嘻哈哈的答應了老闆的要求。
但是卻並沒有太重視,李逸帆不是傻瓜,當然也看出來了這幫傢伙的態度。
於是他決定,給這幫傢伙一點刺激,這天他就找了個功夫,然後花了一張草圖,這是一款機械增壓器的草圖。
如果要是有人和李逸帆一樣是從十年之後穿越過來的話,看到他滑的這幅草圖,那麼肯定會破口大罵這傢伙的無恥。
因為他畫的這款草圖,正是十幾年之後,在高階豪華車型上大面積被使用,並且大名鼎鼎的伊頓第六代雙渦旋的機械增壓器。
在場的這些都專研了多年發動機研發領域的專業人才,所以什麼東西是好是壞,他們幾乎一眼就能看出來。
機械增壓器這種東西,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經誕生了,它的工作性質和渦輪是一樣的,都是透過外界的一個外掛,轉動然後加速空氣流通,讓發動機的氣缸內一次能夠進入足夠多的空氣,從而讓汽油在氣缸內得到更加充分的燃燒,從而讓發動機爆發出更加強大的動力。
只不過渦輪增壓器是透過發動機排除的尾氣來帶動轉子,然後轉子帶動另外一邊的扇葉,加大空氣的流通。
而機械增壓器,則是在發動機的一側加上一個外掛,在發動機轉動的同時,透過皮帶來帶動這個外掛的轉子,從而達到加快空氣流通的目的,讓更多的空氣湧入到氣缸內部。
但是和渦輪增壓器比起來,這種東西有很明顯的優點,那就是它沒有渦輪遲滯效應,在發動機工作的同時,他也會開始工作,所以在汽車起步的初期這種外掛的作用非常明顯。
但是它也一樣有兩個非常明顯的缺點,一個就是他自身消耗發動機的功率,所以會比較耗油,另外一個就是這種外掛,當發動機達到一定轉數的時候,他的效用就不會特別的明顯了。
畢竟一來這種外掛的自身重量比渦輪增壓器要重,而且體積也大,所以他所能夠產生的額外功效,在達到一定轉數之後,就會和他所產生的消耗所抵消。
所以這玩意在誕生之後,沒多久就已經不再流行了。
後來還曾經在大卡車上應用過一段時間,但是也一直沒能成為主流。
進入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後,就更加的走向了沒落,出了喜歡玩直線加速競賽的美國佬,還在堅持搞這種玩意,基本已經沒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