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自由與真正的民主的懷疑與不安
⊙決心成功
⊙強烈的民族自尊與民族主義精神
⊙服從權威(雖然往往是被迫的)
⊙尊敬天皇
⊙人民的世界觀受到控制
⊙瞭解經濟的重要性
⊙缺乏邪惡行為的明顯概念
⊙正式權威與實際權力的區別,但實際權力仍需要被前者予以合法化
⊙階層再興,這次被應用於種族上
⊙純淨概念的強化,尤其被應用於日本本身
⊙日本的武士傳統的理想化
⊙情感重於理智的傾向
⊙夢想縮小的傾向
⊙某一種宿命論
假如日本能節制其野心,而且也稍微壓抑自尊,容忍西方國家的種族歧視的話,20世紀曆史可能改觀。後見之明真令人驚歎。
第一節 美國夢想的新日本(1)
盟軍在1945年8月底抵達日本,而於9月2日日本正式投降後盟軍的佔領遂正式展開。日本人原本擔心盟軍殘酷報復,但因為佔領軍最高指揮官美國麥克阿瑟將軍的受降演說而大大安心。麥克阿瑟強調必須把仇恨擺到一旁並展望和平的未來。他也表達個人對日本人民重建國家與重獲尊嚴的信心。
他的屬下沒讓他失望。不可避免地會有若干殘酷對待日本人的事例,但一般來說,佔領軍對其昔日敵人顯示出仁慈。日本人自己也極為合作。結果,佔領軍的規模很快能夠從50萬人減少為僅僅15萬人。
顯然,除了對食宿急迫又嚴重的實際關切外,
全國每五棟房屋之中約有一棟被毀(以東京與大阪來說,有超過半數房屋被毀),而食物極度缺乏。佔領軍提供一些食物援助,但要到1946年初才提供大量的食物援助。1945年底,許多日本人耗盡幾乎全部精力只為了獲得足夠的食物來存活。
日本人民處於混亂與焦慮的狀態中。日本人被教導去相信他們是神明的後裔,是優秀的、無敵的,現在他們的這種信念受到嚴重打擊。他們對本國政治領導人士,尤其對軍方領導人士的信心,也受到嚴重打擊。許多日本人對那些領導人士感覺到憤慨、幻滅與遭到背叛。有些人甚至對裕仁有負面想法,雖然對天皇制本身並沒有很負面的想法。
麥克阿瑟不僅以其演說,也以其做法讓日本人感到安心。當年65歲的他,自從38歲以來就一直擔任將軍——當時是美國史上最年輕的將官。他是一位天生的領導者,威嚴且自信,堅定但仁慈,擁有幾乎彌賽亞式的信念,深信上帝給他一個塑造歷史的命運。他既民主又權威,他最知道什麼是對他統治的人民有利的信念,在某些方面他讓人想起明治時代的寡頭執政者。對於一個習慣於被領導的民族,他是受歡迎的新領袖。他被日本人推崇為新幕府將軍,日本的美國皇帝,甚至於神。他的部屬習慣於半開玩笑地說,假如你早晨過早起床的話,你能夠看見他在距離盟軍總部很近的皇居護城河水面上行走。
西奧多·柯恩(Theodore Cohen)(他本人是佔領當局的一個重要人物)一再指出,麥克阿瑟身邊的人對他有各式各樣的感受,尊敬他;但又對他自負與不承認他人成就而感到生氣。
在理論上,佔領日本是盟軍的事,不僅僅是美國的事,更不是一個人的表演。麥克阿瑟的正式頭銜是盟軍最高指揮官。在這些盟國中,中國與蘇聯沒派部隊來日本。中國為國內問題忙碌。蘇聯要求劃定北海道為該國的佔領區,而當這一要求被拒絕時,蘇聯拒絕派兵來受美國指揮官指揮。英聯邦部隊倒是扮演明確但有限的角色,大多侷限於本州西部的一個區域。四個主要盟國——美國、英國、蘇聯及中國於1945年12月底在東京成立對日理事會(Allied Council),每兩星期開會一次。也有由所有11個戰勝國組成的遠東委員會(Far Eastern mission),從1946年2月起在華盛頓開會,以決定一般佔領政策,然後透過對日理事會轉達。
但實際上佔領日本幾乎完全是美國的事,而麥帥是司儀。他把對日理事會視為“累贅”,把遠東委員會視為“只不過是辯論社”,而不理睬他們。他想繼續他的工作,而不管怎樣他與華盛頓的構想大多已正在實施中。
華盛頓與麥帥都不僅有把軍國主義與極權的日本加以解體的計劃,也有重建烏托邦新國家的較宏偉的夢想。華盛頓從1942年中旬就已開始策劃,曾參與羅斯福新政的人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