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遷葬儀式是由尚書令荀彧主持的,獻帝沒有駕臨,曹操也是派兒子曹丕代他參加。曹丕只是一個十一歲的小孩子,可他很有膽量。當場就向荀彧提出不滿意見說:“皇上能派人從長安遷來王允屍骨安葬,為何不把我哥哥曹昂屍骨從南陽遷來安葬?再者,我父不來參加儀式,是因失子悲痛未消,而皇上不來是何道理?還有,皇上遷葬恩師,應該自己寫一篇祭文,才合情理。”
荀彧說:“曹公子言之有理,本官一定稟告皇上。”
曹丕說:“說吧,我不怕。”
訓丕
漢獻帝劉協思念王允忠節,遷葬許都,再修墓冢,遣虎賁中郎將奉節弔祭,旌表一代忠魂,總算完成了他的一樁心願。可是,當荀彧、王保等人向他轉述了曹丕的意見後,他有點生氣,想找個機會教訓一下曹丕。
一連幾天,劉協耿耿於懷。遷葬王允的安葬儀式,劉協和曹操都沒有親自參加,這在小皇帝劉協心中,也覺得是一件遺憾的事情。他想:對外打仗,是曹操的事情;處理政務,是荀彧的事情;自己可以出頭露面的機會太少了。像遷葬王允這樣的事,自己完全應該親自去的,那樣也可以再擴大一些王允的影響,在朝中多出現一些像王允那樣的忠臣。他想再親自到王允的新墳上去祭奠,想到這裡,於是他就去徵求國丈伏完的意見。
正好伏完來後宮看望兩個小外孫。劉協就說出了自己的心願。他向伏完說:“我親自去祭奠王允,行不行?”
伏完:“行。”
祭師訓丕(5)
劉協:“我想親自念一篇祭文,行不行?”
伏完:“行。”
劉協:“那就請您老人家替我寫一篇祭文吧!”
伏完:“不行。”
劉協:“怎麼不行呢?”
伏完:“皇上早已不是初通文墨,而是能夠下筆千言,有物有序,頗有見地了,自己寫吧。”
劉協:“你這不是逼著鴨子上架嗎?”
伏皇后這時才在一邊插言:“你這是怎麼給老人說話的,讓你自己寫一篇祭文,怎麼就是逼你呢!一你可以寫出好文章,再者老人可以幫你修改一下。你要大膽下筆,今後批閱大臣奏疏,也要多下工夫才行哪。”
劉協說:“好。壽姐姐說的話很對,我自己來寫祭文,我對恩師王司徒也最有感情。”
獻帝劉協讓趙興傳旨,宣召尚書令荀彧到金殿見駕。荀彧到後,獻帝說:“朕想去王允墓前祭奠,你看什麼時間去比較合適?”
荀彧:“現在還是炎熱夏天,要不再過兩個月,毓秀臺也築好了,秋分時節皇上祭天之後,再去祭奠王允好嗎?”
劉協:“祭天與祭王允是兩回事兒,朕想近時就去祭奠王允,愛卿以為如何?”
荀彧:“皇上要是一定要去祭奠王允,當然是什麼時候都是可以的。”
劉協:“朕要文武百官陪同祭祀,可以不可以?”
荀彧:“皇上頒旨,百官陪祭,當然是文武大臣都要去的。”
劉協:“你去請曹公一同去,可以不可以?”
荀彧:“曹公軍務繁忙,如若不能去,也請皇上見諒。其餘事情,微臣都會妥善安排的。”
劉協:“你去向曹公說一下,到時候他若真不能去,也就算了。”
荀彧去向曹操彙報了這件事,曹操說了一個字:“去。”
夏末六月,仍然是驕陽似火。清潩河水滾滾南流,嗚嗚咽咽,好似在為新近遷葬在它西岸的王允司徒哭泣,又好像是在唱讚歌,誰也說不清楚。
獻帝劉協聖駕到墳前舉行御祭,百官陪祭,曹操也親自來了,場面非常熱鬧。許都百姓聞訊,十里八鄉的人們也都趕來看熱鬧,也都是對王允懷有敬意。
鑼鼓喧天,爆竹陣陣。
漢獻帝劉協,親自宣讀祭文。他讀道:
故司徒王允,字子師,太原人。他是朕的恩師。一生光明磊落,廉潔奉公,恬靜寡慾,忍辱負重。心存周勃之志,胸懷霍光之心,韜晦尋機,除滅國賊。戮董卓於長安北掖門外,扶王室於危難之中。人皆苟全性命於亂世,唯王司徒置生死於不顧。
平賊的餘波未息,禍水的波瀾又起。李傕、郭汜擾亂京師,兵圍內庭,深宮一片混亂,內侍請朕宣平門平亂,也唯有王司徒相隨。危急時刻,從樓上跳下,橫劍賊將面前,血濺鳳凰樓,為國捐軀。壯烈情景,真可謂驚天地、泣鬼神,使頑石點頭、匹夫起舞,使人驚歎、為之垂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