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用資全都用在了打井上。一向靠天吃飯的農民被激發起抗旱的熱情,方圓百里很快就有了數十口井,清涼的井水給人們的生活又帶來了甘甜。
在打井的日子裡,葉知秋一直跟隨著鑑真師徒四處奔走,到這裡探水源,去那裡指導打井。他被鑑真的智慧折服,被他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這位從小失去爹孃的少年對鑑真的親近之情越來越濃,似乎再也不願意離開他了。
臨行前鑑真為徐州的僧眾說法,那一天,開元寺幡幢飄揚,鐘鼓齊鳴,僧眾及善男信女雲集法堂。在一陣悠揚清亮的梵樂過後,鑑真緩緩登上法堂正中的法座之上,他首先向佛像合十叩拜,然後又向眾僧致禮。
坐在臺下的葉知秋與眾人一起向他合十回禮,隨後,鑑真在法座上坐定開始講法。
“佛陀成道後最初十二年內,並未給僧團制定任何戒條,他只是隨機宣說他所悟證的佛法。根利之人在聽聞佛法時,即聞即悟,當下就能心與道合,達到斷惡修善和利益眾生的目的,因而也就能獲得解脫。”鑑真聲音平和親切,如春風化雨,娓娓道來:“十二年後,等到佛法廣大弘傳,出家的人越來越多,僧人中不免龍蛇混雜,凡聖同居,有人出現了違背修道精神的行為,於是佛陀便因事制戒,告誡弟子們‘以戒為大師’。佛說:‘好學戒律者,佛法得久傳。’在他臨入滅的時候,更是囑託弟子阿難說:‘佛涅槃後,汝等以戒為師,依之修行,能得出世。’又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雖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後乃見,因見佛性,得成正覺。’因此可知,在無佛的時代,戒律就是我們的導師和佛了……”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鑑真東渡 第一章(4)
葉知秋是第一次聽高僧說法,他對鑑真提到的有些戒律的經典和名詞還不太清楚,但是由淺入深的宣講,如春風吹開了他心房的窗欞。
###過後,葉知秋將阿舅周士傑請到家裡,跪在他面前,正式提出要出家。
周士傑並沒有顯得很吃驚,這正是他所擔心的事情,他好言相勸道:“學佛也可以在家,為什麼要皈依佛門呢?”
“我父母全都去世了,從小不是住在徐州的叔叔家,就是到蘇州依靠阿舅。想來一定是前世沒有好好地修行,才落到今世如此的不幸。所以,我已經發下誓願,此生要捨去塵世,苦心修行,以求解脫。”
聽到外甥如此說,周士傑急忙搖頭:“父母早逝是他們的命,你沒有必要往自己身上聯絡。”
“無論如何,請阿舅帶我去見鑒真大和尚,收我為徒。”
周士傑斷然拒絕:“不行,你從小身子單薄,一旦遁入空門,長年累月,面對古燈長卷,生活寂寞,苦行苦修,你能做得到嗎?”
“我既然已經立誓,就能做到。”
周士傑搖頭:“人往往會一時衝動而誇口,但真要一輩子去實現自己的誓願,那是非常不容易的,學佛非大丈夫不能行啊。就像阿舅我也是一心向佛,身為居士,一年有大半年的日子在寺院裡畫佛畫,以此來修心養性,度己度人。你為什麼不跟我學畫,非要出家呢?”
葉知秋一臉懇求的神情,口氣也變得有點撒嬌了:“阿舅,請成全外甥嘛。”
周士傑更加不耐煩了,說:“你現在還小,才十四歲。這事以後再說吧。”
“阿舅,鑑真大和尚不也是十四歲出家的嗎?”
“你怎麼能和大和尚比呢?他雖然十四歲出家,可他才智超群,精力過人,十七歲北上洛陽、長安遊學,師從道岸和弘景兩位律學大師,成為南山律宗始祖道宣的再傳弟子,學成回到揚州以後,教授戒律,建造寺塔,救濟窮人,道俗歸心。你說說,像他這樣的大和尚,江淮之間還有第二個嗎?”
葉知秋一擰脖子,擲地有聲地說:“外甥雖然不才,但我相信只要發菩提心,立大誓願,也能像大和尚一樣成為一個對眾生有用的人。”
“你是我姐姐和姐夫留在世上唯一的兒子,孔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你想一想後果吧。”周士傑不想再聽他磨牙了,起身要離去,臨出門時扔下一句:“你瓊花妹妹如果知道你要出家,會做何感想?”
“瓊花?”表妹甜美的面容在葉知秋的眼前顯現。他閉了下眼睛,不,任何人都不能擋住我要追尋的人生。
鑑真一行離開徐州時,卻不見了葉知秋,實際上他早就收拾了行裝,騎馬先走了。等鑑真出了徐州城約幾十裡地,葉知秋立在一個山坡上遠遠看著,見道航在一個岔路口下馬向師父辭行,知道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