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來到河邊,只見河床裡只有一點細流在有氣無力地流著。
慧明失望地搖頭嘆道:“想不到滿滿的一河水不到一個月就乾涸成這樣了。”
鑑真蹲下身子,用手掬起一捧河水說:“這個時候,這點水是很珍貴的呀!”
慧明突然想到一個點子:“我倒有個辦法,能不能在下面攔起個小壩,把這點水堵住用來造塔。”
鑑真站起來,望著潺潺遊走的河水說:“那能堵下多少水呢?再說,你把這點水堵了,下游的百姓就吃不上水了。”
正說著,畫師周士傑帶著一個少年走來。
“師父,這是我的外甥葉知秋。”周士傑向鑑真介紹道。
少年“撲通”一聲跪地叩拜:“拜見鑒真大和尚。”
鑑真看這孩子白白淨淨,溫順柔弱,可一雙純淨清亮的大眼睛裡含藏著性格中的堅強與固執。他笑著拉起少年:“請起。落葉而知秋。你這名字很有意味啊。”
葉知秋靦腆地笑笑,目不轉睛地望著鑑真:“我小時候見過大和尚。”
鑑真好奇地問:“在哪裡?”
“蘇州。”
周士傑在一邊解釋道:“家姐過世以後,我把外甥接到蘇州的家裡住了兩年。有一次師父在蘇州講經,瓊花的母親帶著兩個孩子去見過你。你見他體質弱,還送給他一串佛珠。”
少年伸出手腕:“大和尚送我的佛珠,我一直帶在身上。”
鑑真恍然:“噢,你就是老受瓊花氣的那個小表哥吧?”
少年不好意思地點頭:“是。”
鑑真高興地看著少年:“一晃都七年了。今年有……”
“今年我十四歲了。”
“哦,十四歲,我在你這個年齡已經出家了。”
。 想看書來
鑑真東渡 第一章(3)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葉知秋迅速看了周士傑一眼,周士傑故意岔開話頭說:“師父,我準備收知秋為徒,以後就跟著你四處畫佛畫吧。”
“好哇!知秋,你阿舅是江淮一帶有名的佛畫畫師,我看你也是璞玉渾金,好好學畫,一定會有所作為的。”
少年只抿著嘴笑,不置可否。
慧明陪著鑑真在寺院內外勘查了兩天後,見大和尚不再談論造塔之事,心下疑惑,便將鑑真請到客堂,吩咐僧人將三個摞著銀錠的大木盤擺到了他的面前。
“鑑真和尚,這是我們化緣籌措造塔的全部用資。”
鑑真點點頭:“收好吧,造塔的費用,靈佑、道航會酌情給你們一個詳細預算。不過貧僧這兩天觀察,現在造塔,不是最佳時機啊。”
慧明的心頓時一沉,說:“和尚遠途而來,有什麼疑慮嗎?”
“徐州大旱,民不聊生。一路上我們也看到了百姓拖家帶口,背井離鄉,而開元寺此刻大興土木修造寶塔,貧僧以為不合時宜。”
“和尚不必擔心。正因為久旱不雨,百姓才傾囊而出,紛紛供養,盼望儘快修造佛塔,祈求佛祖降福徐州,保佑一方平安。這都是百姓的心願啊。”
“天地之氣,升於春,浮於夏,一旦時令反常則災害必然而至。現在不是祈天求佛就能解決眼前的困境,而是想辦法讓你這一方百姓趕快渡過難關。”
“和尚的意思是……?”
“貧僧認為當務之急是打井救災。”
慧明愣住了,而坐在一邊的葉知秋卻眼睛一亮,目光炯炯有神地望著鑑真。
靈佑體諒鑑真的一片苦心,他幫襯道:“師父高見。此時此刻大興土木造寺修塔,無疑會增加百姓的負擔。”
道航也說:“弟子道航本打算由徐州西去長安,現在也願意留下來與師父一起打井救災。”
“這……”見師徒三人放棄造塔,一心要打井救災,慧明一時不知如何對應。
鑑真笑著對他說:“這些銀子就算貧僧先借用寺裡的。待度過災荒,貧僧一定化緣再來開元寺造塔。”
慧明一聽這話,茅塞頓開,赧然臉紅:“和尚所言極是,身為佛門弟子,面對災情,貧僧也是食不甘味,寢不安枕,一心要救百姓出苦難,可是因為智慧不夠,才如此不識實務。聽了和尚的話,我想,在這危難之際,就是佛祖在世,也一定會先打井後造塔的吧。和尚,這些銀子快不要提什麼借不借的了,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就照你的主意辦吧。”
“阿彌陀佛。”鑑真欣慰地點頭。
就這樣,開元寺造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