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明確知道自己該做什麼,該如何調整核心競爭力與外包的關係,都具有積極行動的動力。企業在工業化條件下,透過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明晰產權,從內在動力機制上達到競爭能力的自強;在資訊化條件下,主要解決的是跨組織邊界的合作能力這種“強”,包括社會資本(關係、信任)的加強、利益相關度的加強、合作機會的把握等,虛擬產權給了企業這種合作之強的動力機制。
—從官僚化之“大”到扁平化之“大”。企業在做大、做複雜的情況下,透過數字神經系統的建設,實現組織的扁平化、柔性化,保持類似有機體那樣的低成本有機協調的能力。
—從後勁不足到活力持續。企業更靈敏地對外界資訊作出反應,並能有效採取應對措施,保持不斷創新的能力。
企業數字化生存的標誌是什麼?只有當它拆掉圍牆成為無邊界企業時,才真正生存在數字化中。
一方面,企業自身的業務被外人包走,藉助外部服務;另一方面,企業服務又介入了他人的“內部”事務。“外部”和“內部”的界限越來越模糊。
企業越大,管理越複雜,成本和時間在層層不必要的環節中流失。
現代媒體理論之父馬歇爾?麥克盧漢,早在1967年就指出,“構成我們時代的媒體或程式的電子技術,正在重新塑造和構建社會互相依賴關係的模式,以及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麥克盧漢的預言穿過時間隧道, 30年後開始兌現。如今,網路對於公司已不僅代表著虛擬辦公這些簡單的技術概念,它正對公司本身的存在提出挑戰。
中國電網企業在實踐中提出了一個耐人尋味的概念,叫資訊化企業。資訊化企業不是指企業資訊化。資訊化在這裡變成企業本身的一種性質,如同我們在說基業常青的企業、虛擬企業,或生命型企業。
企業正在進入新的牛仔時代,它進入的每一個新領域都可能是別人潛在的領地,而別人的領地也是它潛在的新邊疆。
中國作為二元(農業—工業)甚至三元(農業—工業—資訊)社會,其社會組織也會呈現二元甚至三元的特徵,會出現海星型的“蜘蛛”,或蜘蛛型的“海星”。舉個例子,“網站群”正在中國時興起來,它就是典型的海星型的“蜘蛛”,或蜘蛛型的“海星”。從網站群的整體看,它是“海星”,但構成網站群的一個一個網站中,許多卻是“蜘蛛”,矛盾但卻相安無事。這種現象比比皆是。當然,從發展方向看,“海星”越來越代表未來。
資訊革命和生物革命雖然讓人們看得眼花繚亂,身在其中也常常不識廬山真面目,但只要在迷失的時候,拿出指南針想一想,海星代表的是生命,我們是在往生命化的方向走,就不會迷路。即使從現實出發,我們暫時還要伸出蜘蛛的腿,以便腳踏實地,道理還是一樣的。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四章 後現代經濟——組織(6)
後現代組織所指
在價值論和交換論中,我們並不區分組織與個人,我們把活動的主體確定為像一個人那樣行動。由於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存在協調成本的,我們不能將組織視為一個人。對一個人來說,不存在委託代理關係,也不存在分工協調問題,而這些在組織中都存在。在這裡,我們把人視為人的集合,把這一集合中作為節點的個人之間存在的關係當做單獨的問題提出來討論。
對後現代經濟學來說,明顯的區別在於,網路有機性對於單獨的人來說是缺乏意義的,但對組織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對於後現代經濟來說,後現代組織增加了有機性(網路效應、外部性等)這個維度。另一個區別在於,它相對於終端使用者是中間存在,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組織的目的不能異化於服務物件的目的。
典型的現代經濟學,如新古典理論,並不太談論組織。新古典經濟學把企業當做一個黑箱,把它封閉起來,放進市場,只談投入產出,不談組織內部結構。比較重視組織問題的是新制度經濟學,然而新制度經濟學最初並不以經濟人理性為基本假設,而以有限理性為基本假設。科斯在提出交易費用時,已經隱含企業組織是市場失靈的產物的觀點,起因是注意到組織協調成本問題。然而對新制度經濟學的新古典化嘗試,又把組織理論拉回到最優理論的軌道上來,意圖建立最優組織理論。
後現代經濟在組織上區別於現代經濟的問題何在呢?在於它不是尋求理性最優。它重點關注兩個基本的問題:一是代理人如何向委託人復歸,進而委託人如何以消費者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