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的社會有機體論),這個天人合一的“人體”有經絡存在,這個經絡就是“豪”,就是“禮物之靈”。這相當於認為,每個物品都是“人體”上的“器官”,如果把經絡一割斷,物品的“生命”就沒有了。所以,任何物品被當做禮品送出後,器官與經絡的聯絡都是不能斷開的。

而商品經濟的前提,是契約的存在,即以原子方式界定清楚物權和個*利,是一種無機化的產權界定方式。締結契約相當於割經絡,決不允許你中有我,這個東西中包含那個東西,彼此邊界不清。只有把個*利與社會權利分割開,把單一物品與它的整體、環境從屬性上分割開來,才能確定一個商品與另一個商品的交換在量上是相等還是不相等。

“豪”並不是一個經濟學術語,所以從經濟學的角度理解起來會很困難。它背後的正規化是象徵,後現代經濟中有“象徵交換”這個概念(例如鮑德里亞)。“象徵”這個詞,對經濟學也是難以理解的,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理性的反義詞,等價交換是理*換,等意義交換是象徵交換。象徵在理性的哪個語義上是正相反的呢?不是在形容理智錯亂的非理性、反理性意義上,而是在理性的心物二元這個意義上與理性相反。從這個意義上,“豪”或者象徵對後現代經濟交換具有普適意義。

第二章 後現代經濟——交換(7)

心物二元是以原子論為前提,以契約作為交換前提的,它要求產權明晰。從哪裡明晰呢?要從所在網路中,排除網路開始清晰。也就是說,要從網路中把節點摘出來,割斷節點與網路的聯絡,任意排列組合(克服資源的剛性)。而“豪”或者象徵則正好相反,認為網路是有機聯絡。網路決定了節點之間的關係,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者說,心中有物,物中有心。就像生命機體,不能讓每個區域性孤立起來,一旦原子化、契約化,其中的“心”就還原不回來了。

心在經濟上的作用,就是降低交易費用。因為用心來連線,比用契約來連線,交易成本要低得多。在社會資本豐富的市場—確切地說是市“場”,存在“場”效應(網路效應)的市中—交易成本要低得多。例如在浙江義烏,普遍存在著社會網路約束下的口頭借貸,但很少出現違約糾紛。原因在於,心可以“分泌”出最重要的社會資本要素—信任,而物“分泌”不出“信任”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來。在交換中,心物一元意味著,透過心將信任注入關係①(交換關係),將意義價值注入交換價值,最終使物的交換摩擦力最小,交易費用最低。這就是心物二元與心物一元在交易費用上的差別。

自然經濟中的等價交換,並不以貨幣為中介。交換中也存在等價,但不是交換價值上的等價,而是具體價值之間的等價—從現代性扭曲的觀點看,是物物交換的等價,即QP層面上的等價。這種等價與其說是物質基礎上的,不如說是建立在心理基礎上的,準確地說是建立在心物不分基礎上的。

到了網路經濟時代,情況又複雜了。因為知識不同於物品,它的使用價值邊界天然就不清。不像麵包,吃一口少一口;知識“吃”多少“口”,還是那麼多,甚至可能越“吃”越多。這種特性,在經濟學中叫外部性。知識的特點,具有消費時的非排他性、非對抗性。這裡的外部性,就相當於原始“禮品經濟”中的“豪”和“禮物之靈”,可以越出自身邊界進行交換。發展到知識經濟高階階段後,智慧財產權根本解決不了這個問題。用巴澤爾的產權分析理論可以說明這個問題。巴澤爾的產權概念,基本上“還原”到可以解釋原始社會了。他認為,產權就是對公共領域的佔有。這是《聖經》中早期人類的典型觀點。知識由於處在公共領域,圈佔它的制度成本必然高於佔有私人物品的制度成本。用“禮品經濟”的觀點解釋,就是知識中有個“豪”,如果你非佔有這個“豪”不可,把這個“庫拉”給“幹掉”了,當成了“其圖姆”(kitoum,原始人指的非禮品用途的普通財產),那麼你這個“庫拉圈”就迴圈不下去了,意思是知識生產就不可持續了。而知識經濟要成為可持續發展的,根本的平衡條件必須是知識消費與知識生產互為因果。

知識如何“等價”交換呢?如果知識成為社會財富的中心,等價交換原則又難以適用,天下豈不大亂?受原始“禮品經濟”啟發,人們發現了後現代“禮品經濟”的規律。

後現代經濟的“原始”特徵

後現代經濟當然不是原始經濟,最大的不同在於它建立在網際網路的基礎之上,是工業化高度發展後自我揚棄的結果。但話又說回來,“揚棄”這個詞,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