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樹在《梵書》中被稱為〃覺樹〃,〃菩提〃一詞為古印度語(即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等。在英語裡,〃菩提樹〃一詞為peepul、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寬宏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惡,覺悟真理之意,而在植物分類學中,菩提樹的拉丁學名為Ficus religosa,有神聖宗教之意。
相傳2500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羅衛王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喬達摩·悉達多,為擺脫生老病死輪迴之苦,解救受苦受難的眾生,他毅然放棄繼承王位和舒適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經過多年的修煉,終於有一次在菩提樹下靜坐了七天七夜,戰勝了各種邪惡誘惑,在天將拂曉、啟明星升起的時候,獲得大徹大悟,終成佛陀。菩提樹也因此被佛教徒視為聖樹,也是後來印度的國樹。
這棵菩提樹有什麼與眾不同之處呢?據玄奘記載:
〃樹莖黃白,枝葉青潤,秋冬不凋,唯至如來涅槃日,其葉頓落,經宿還生如本。每至是日,諸國王與臣僚共集樹下,以乳澆灌,然燈散華,收葉而去。〃
也就是說,這棵菩提樹的樹幹和樹枝是黃白色的,枝葉青蔥茂密,秋天冬天也不凋謝,唯有在如來涅槃那天,它的樹葉才會紛紛揚揚的飄落下來,然後又恢復原樣。每到那一天,各個國家的國王就會帶著大臣們一起來到樹下,用牛奶(在印度,牛也是不可宰殺的聖物)澆灌這棵菩提樹,點起燭火,一邊撒花一邊把那些飄落下來的〃聖葉〃蒐集起來,然後歸去。由此可見,這棵菩提樹在當地甚至是整個印度都有著特殊的象徵意義,人們把對佛祖的崇敬和追憶變成了一套儀式,週而復始從不間斷。
此外,如來涅槃後,國王們還在菩提樹的南北兩面各建造了一座觀自在菩薩像,全部面朝東方,如果這兩尊塑像沒入土中,就意味著佛教即將消亡。玄奘來到這裡的時候,不但南面的那尊菩薩像已經沒到胸口,就連那棵被看作〃聖樹〃、相傳有數百尺高的菩提樹,也在幾百年的風雨動盪中被邪惡的國王們砍到了只剩下五丈多,華光盛景不復當年。看到這樣的景象,玄奘忍不住悲從中來:
〃五體投地,悲哀懊惱,……佛成道時,不知漂淪何趣。今於像季方乃至斯,緬惟業障一何深重。〃
這裡的五體投地並不是說玄奘對佛祖的事蹟和精神感動得五體投地,而是整個人拜倒在地,發自內心的悲哀和懊惱……佛祖得道的時候我在哪裡啊,為什麼沒能早生幾百年,與佛祖生在同一個時代,偏偏在〃像季〃(像季,就是指佛法衰落但尚未完結)才來到這裡,可見我罪孽深重到了何種地步!
玄奘的哭聲驚動了數千個〃解夏〃(指僧人結束一段修行生活)歸來的僧人,他們被玄奘的虔誠所打動,也哀嘆佛教在印度的衰敗,於是紛紛圍著他落淚。
玄奘所處的時代,佛教在中國方興未艾……佛教在東漢時傳入中原,經過魏晉南北朝四百年的動盪融合,隨著隋唐大一統盛世的出現,已經逐漸形成了極具東方特色的佛教體系。雖然這個體系在玄奘看來並不完善,很多經文在傳播和翻譯過程中出現了巨大的偏差(這也正是玄奘決意西行取經的最主要原因),但從總體上看,佛教在中原地區還是呈現出整合向上的趨勢;同時,西域和吐蕃(今青藏地區)的佛教也在以不同形式發展著。與之相反的是,在發源地印度,經過四次大規模經典集結的佛教卻呈現出盛極而衰的態勢……玄奘一路走來,極少碰到能夠讓他長時間停下腳步求教的高僧大德,他看到的大多是荒廢破敗的廟宇寺院,撫今追昔的先賢往事,充斥世間的異教外道……
。←虹←橋書←吧←
第66節:第十章 學海無涯,自勝為疆(3)
也許,玄奘已經感覺到了僅憑他的力量和那爛陀寺也難改變佛教在印度的命運;也許,他的本意只是學習,但是現在,他覺得自己不能坐視那些珍貴的佛典因為印度佛教的衰落而流失散落。
玄奘相信,一切事皆有因果迴圈,人們無法改變結果,只能在力所能及的範圍裡盡力而為……所以,他決定把佛典中最精華最核心最重要的那些經卷儘可能的運回中原去,是傳道,是授業,也是保護。
不難想象,玄奘當時一定是懷著一種既迫切又猶豫的心情在那爛陀寺附近〃遊蕩〃:
佛教在中原的混亂缺失和在印度的萎靡衰敗加重了玄奘肩頭的責任,每經過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