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4部分

曲,提梵即提婆之異譯。提婆義謂天也。故《提梵》一曲,疑即隋時天竺部舞曲中之《天曲》。則佛曲亦當出於九部樂,而為天竺部之別支矣。由此反證,可見不惟龜茲文化承襲印度,九部樂之龜茲樂與天竺樂同其淵源,即蘇祗婆之琵琶七調,亦與佛曲及天竺樂通其訊息。故愚意以為就佛曲證之,蘇祗婆琵琶七調之當來自印度,蓋理有可通者也。

愚於佛曲亦欲稍贅數語。近來有主張文學進化論之某學者論佛曲有云:〃由古典的初唐進而為解放的盛唐,由盛唐進而為白話詩的中唐。到了晚唐,佛曲產生,簡直進成彈詞體的俗文。〃試一考核,未見其然。今用二證,以明愚說。

(一)本篇敦煌佛曲名錄,系據徐君之文,不知有無遺漏。今即據此考之。九調凡備宮、商、徵、羽四聲,而移風調之是否屬於角聲,尚難斷定。然角聲之廢,在於宋時。①故移風調疑屬角聲,佛曲當備宮商角徵羽五調。今考燕樂四聲二十八調之起,為時已後。樂府雜錄謂:

太宗朝三百般樂器內挑絲竹為胡部,用宮、商、角、羽,並分平、上、去、入四聲,其徵音有其聲無其調。以上平聲調為徵聲。

故《新唐書·禮樂志》於俗樂只具宮、商、角、羽四調。自是而後,遂成定則。然《隋·志》明雲五旦,而《羯鼓錄》亦謂其餘徵羽調曲,皆與胡部同。則元宗之時,諸宮曲調尚存五聲。故論燕樂宮調演嬗,始為五旦,旦作七調,唐太宗以後,始漸更為四聲二十八調耳。今敦煌佛曲徵聲具在,蓋猶存隋代之風,併合南氏所錄,似為初唐之遺。

(二)南卓《羯鼓錄》所錄諸佛曲調及食曲,其名與敦煌發見之佛曲多有同者。(如婆陀調之龜茲佛曲當即食曲中之龜茲大武。乞食調之釋迦牟尼佛曲,當即食曲中之悉家牟尼。阿彌陀佛佛曲當即諸佛曲調中之阿彌陀大師曲,及食曲中之婆娑阿彌陀二曲。而羽調中之永寧佛曲、文德佛曲、婆羅樹佛曲,當即食曲中之永寧賢者、渴農之文德及僧個支婆羅樹諸曲也。《羯鼓錄》諸曲句讀,似多誤者,惜無善本,以為校勘。今謹發疑以俟通人。)南氏之書成於唐大中二年及四年,敘述羯鼓源流形狀及元宗以後諸故事。故佛曲之生,即不遠溯乎魏周西涼之樂,亦當徵存於南氏《羯鼓》一錄,謂為產於晚唐,愚所未審也。

四 蘇祗婆琵琶七調與印度北宗音樂

徵之上來所述蘇祗婆琵琶七調淵源之背景,則其出於印度,理實所許。然愚之所以主七調與印度北宗相似,或竟出於北宗者,尚別有說。今於申論之前,先標二端,希讀者注意及之。(一)龜茲受佛教文化之影響,而佛教在其本土只盛於北天竺一帶,故鳩摩羅什留學天竺,渡辛頭河,歷罽賓國,旁及月氏沙勒諸地。卑摩羅義以罽賓律師先在龜茲,弘闡律藏。①是知龜茲與印變交通,多在北方。此所以愚謂蘇祗婆琵琶七調與印度北宗音樂有關,而置南宗於不論也。(二)印度北宗音樂即印度斯坦尼派。印度斯坦尼文與梵文同源,又其發音亦無大殊,音樂調名術語,印度斯坦尼文與梵文尤為相近。故以後舉例,偶採梵文,此讀者所當知也。②

BOOK。▲虹橋▲書吧▲

第80節:附表(5)

按法顯《佛國記》有云:

自鄯善西行,所經諸國,國國胡語不同,然出家人皆習天竺書天竺語。

法顯行程自鄯善入北道過夷即今焉耆,然後西南行以達于闐。當時龜茲位於夷之西,則其國出家人當亦習天竺書天竺語矣。徵之玄奘法師所記,屈支國文字取則印度,粗有改變之語,更可見不僅龜茲出家人習天竺書天竺語,即其國文字,亦與天竺語同系。故考蘇祗婆琵琶七調之原,即令前述三端皆不足信,而從七調名及旦之本身上考之,亦可見也。今以所考知之,般贍、娑阤力二調及旦與北宗諸音名比合,次敘如下:③

(1)般贍調 蘇祗婆琵琶七調中之最足引起注意者是為般贍一調。《隋書·音樂志》謂〃六曰般贍,華言五聲,即羽聲也〃。是般贍一辭,有第五聲之義,此顯為印度斯坦尼派七調中之Pa?觡chama(一作Pa?觡cama)一調,梵文作Pa?觡chamah,譯雲等五,又第五聲。①此字全音本應為般贍摩。按印度斯坦尼文AIU收聲例不發音,梵文中如此例者,其尾聲譯時亦多省略。是故梵文Nirvana譯為涅槃,Samgh?觬?觀ma譯為僧伽藍,般贍之譯,亦同此例。印度斯坦尼派音樂之般贍摩與《隋書·音樂志》之般贍,音既無異,義亦相同。愚故謂般贍即般贍摩也。至於《宋史·音樂志》於般贍一調書作般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