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字訣,是帶有樸素性質的游擊戰爭的基本原則。它把進與退、走和打、防禦與進攻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是在敵我力量對比懸殊的情況下,消滅敵人、儲存和發展自己的有效方法。爾後紅軍的全部作戰原則,乃至於人民軍隊的全部作戰原則,都是由此發展出來的。

中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軍,都是走州過府,流動作戰,最終難成氣候。對此,精通曆史的毛澤東當然心知肚明。他要創立紅軍游擊戰爭的新內涵,這就是發動群眾,開展土地革命,建立根據地,將游擊戰爭與根據地建設合二為一,將游擊戰爭的基石奠定在紅色根據地和深厚的群眾基礎之上,以此擴大蘇區,壯大軍隊。

剛上井岡山,毛澤東就著力恢復遭到破壞的地方黨組織,強調紅軍有三大任務:打仗消滅敵人,打土豪籌款,做群眾工作。

周繼強(軍事科學院原軍事歷史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員)自古以來,軍隊的任務就是打仗,吃糧當兵,天經地義。而毛澤東的部隊,不但要打仗,還要做群眾工作,這是開天闢地第一遭。毛澤東強調:“游擊戰爭一刻不能離開民眾,這是最基本的原則”。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毛澤東套用唐人名句來比喻根據地建設與紅軍發展的關係。他說:“人不能老是走著,老站著,也得有坐下來的時候。”他將根據地比作紅軍的靠山,比作紅軍坐下來依靠的屁股。後來毛澤東把根據地與游擊戰爭的關係定義為:根據地是“游擊戰爭賴以執行自己的戰略任務,達到儲存自己、消滅和驅逐敵人之目的的戰略基地”。

四 游擊戰爭 出奇出新(2)

井岡山根據地在短時間內就形成了規模,工農革命軍有了展開游擊戰爭的深厚群眾基礎,如同魚兒暢遊於水中,不僅能靈活自如地打擊敵人,更可壯大自己,佔有天時、地利、人和的有利地位。

為打破湘贛兩省國民黨軍的“會剿”和解決根據地經濟困難,毛澤東作出了“攻勢的防禦”方針。1929年1月,紅4軍向贛南、閩西出擊。部隊剛到達贛南的東固,國民黨軍就跟蹤而來。這裡沒有同井岡山一樣的根據地,紅軍沒有依靠,怎麼打游擊?

他還是採取了“打圈子”的戰術,但這次不是以固定根據地為中心的“打圈子”,而是盤旋式的“打圈子”,指揮紅4軍兩入閩西,三打龍巖,在贛南、閩西廣闊的地域中,實施變定不居的游擊戰。紅軍既可機動打仗,又能經常開展群眾工作。

陳力(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所研究員)盤旋式打圈子的戰術,是在強敵跟追而根據地還沒有完全鞏固的情況下,充分發揮自身輕便靈活的優長,在一定區域內與敵人盤旋,同時又能反覆做固定地區的群眾工作。這種變定不居的游擊戰,既能拖垮、拉散敵軍,又能組織發動群眾,最終消滅敵人。

在開闢贛南、閩西根據地的過程中,毛澤東再次將紅軍的三大任務具體化,提出了分兵以發動群眾、集中以應付敵人的原則。他詼諧地用漁民撒網來形容這一原則:“要隨時開啟,又要隨時收攏,開啟以發動群眾,收攏以應付敵人。”聚分結合,迴圈反覆,遊擊作戰與發動群眾融為一體。

在贛南、閩西的蒼山沃土上,毛澤東遊擊戰爭戰略戰術基本形成。總的指導原則是:分兵以發動群眾,集中以應付敵人;避免硬仗,以孤立分散之敵和戰鬥較弱的地方部隊為主要作戰物件;以襲擊為主要戰鬥方式,速戰速決;在強敵跟追下,採取盤旋式打圈子方法。

毛澤東自豪地說:“我們三年來從鬥爭中所得的戰術,真是和古今中外的戰術都不同。用我們的戰術,群眾鬥爭的發動是一天比一天擴大的,任何強大的敵人是奈何我們不得的。”

蔣介石哀嘆道:“剿匪之難,甚於大戰。蓋彼利用地形之熟識、與民眾之協同,避實就虛,隨心所欲;而官兵則來往追逐,疲於奔命矣”。

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在中外戰爭史上首次將游擊戰爭提升到了戰略地位,主導全國軍民對日本侵略者展開了規模空前的游擊戰爭。

全國抗戰爆發後,國民黨和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隊分別擔負了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的作戰任務,形成了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略態勢。毛澤東指出:弱小的“紅軍在決戰問題上不起任何決定作用,而有一種自己的拿手好戲,在這種拿手戲中一定能起決定作用,這就是真正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

正面戰場,國民黨軍組織了一系列大仗,給日軍以沉重的打擊,八路軍則依託山西境內的山嶽地帶,以游擊戰打出了神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