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了三大紀律六項注意。
褚銀(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在他率部上井岡山之前,就宣佈了三項紀律:行動聽指揮,不拿老百姓一個紅薯,打土豪款子要歸公。後來毛澤東又宣佈了六項注意:上門板,捆鋪草,說話和氣,買賣公平,借東西要還,損壞東西要賠。毛澤東博學多才,可尊為大師,可他制定這些紀律所使用的卻是再也樸實不過的語言,就連不識字計程車兵也能牢記。
此後,根據形勢和任務的變化,三大紀律六項注意變成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內容不斷調整。1947年10月,毛澤東重新修訂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頒佈全軍,一直沿用至今,始終是人民解放軍鐵的紀律。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言簡意賅,通俗易懂。毛澤東以最簡明的規定,將人民軍隊的宗旨、性質變為便於執行的行為準則。人民軍隊之秋毫無犯,之與人民同甘共苦,之與人民血肉相連,就在於它永遠視人民為父母,因而得到了人民如同對待子女般的呵護。
蔣介石敗退臺灣後,曾把戰敗的原因歸結于軍隊腐化墮落、紀律廢弛,官兵“忘了革命,忘了主義”,成了一支“沒有靈魂的軍隊”。但他卻不肯承認自己分而治之、親疏有別的治軍方略正是導致他軍隊慘敗的重要原因。他的嫡系恃寵而驕,狂妄無比,雜牌部隊則各懷心思,臨陣自保,在戰場上總是演出勝則爭功、敗不相救的醜劇。他的得意門生杜聿明被俘後講得倒是一針見血:國民黨軍是“戰事毀於人事,戰術毀於權術”。
毛澤東確立的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原則,建立的卓有成效的軍隊政治工作制度,依靠的一整套嶄新的治軍方略,使一支以農民為主要成分的軍隊脫胎換骨,成為在任何情況下都紅旗不倒、軍心凝聚的新型人民軍隊,成為在戰爭中上下同心、士氣高昂的無敵雄師。毛澤東之用兵如神,首先在於他治軍如神。
三 黨指揮槍 槍服從黨(4)
兩相比較,國民黨軍焉能不敗?!
四 游擊戰爭 出奇出新(1)
20世紀60年代初,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美國人埃德加·斯諾訪問中國,他對毛澤東說,美國總統肯尼迪也在看毛澤東的軍事著作。毛澤東聽到此事後,笑了,他答道:肯尼迪 “看我寫的軍事著作,這有可能是真的”。
這的確是真的。肯尼迪到鄉間度週末,也不忘了要帶上毛澤東的著作。毛澤東的名言:“游擊隊必須活動於人民之中,猶如魚遊於水中一樣”,更成了他的口頭禪。
毛澤東,這位崛起於東方的軍事偉人,不僅翻天覆地般改變了中國歷史,也用自己獨創的游擊戰爭理論為世界軍事理論寶庫增添了閃光的一章。他的理論,誕生在中國,卻衝破了時空限制,影響著世界!
井岡山,地處湘贛兩省交界,高山密林,地勢險要。1927年10月下旬,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剩餘部隊來到羅霄山脈中段的這個地方。
初上井岡山,這支隊伍只幾百人,這就是最初的“星星之火”。
教科書上正規作戰的戰略戰術,顯然用不上。毛澤東獨闢蹊徑,採取以寧岡為中心的“打圈子”戰術。
陳力(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毛澤東的打圈子戰術,就是以根據地為中心,強敵來了,先領他轉圈,等他轉暈了,暴露出弱點,就抓準狠打。轉圈是手段,消滅敵人是目的。打就要有收穫,既消滅敵人,又有繳獲。
“不要會打仗,只要會打圈”,是當地山林武裝的統軍經驗。毛澤東卻說:我們“不僅會打圈,更要會打仗”。毛澤東指揮部隊以寧岡為中心,四處遊擊,平均九天一戰,在井岡山站穩了腳跟。
1928年1月,江西國民黨軍第27師對井岡山發動第一次“進剿”。在遂川的一個會場,毛澤東再將“打圈子”戰術深化一步,提出了“敵來我去、敵駐我擾、敵退我追”的游擊戰原則。
在隨後的戰鬥中,毛澤東將這12個字化作具體的作戰行動,指揮部隊避實擊虛,連續粉碎了湘贛兩省國民黨軍的“進剿”和“會剿”,建立起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井岡山游擊戰錘鍊出紅軍獨特的戰略戰術,也讓初掌帥印的毛澤東參透了游擊戰爭的奧秘,並形成了迥異於任何軍隊的兵法要髓。在總結紅軍游擊戰經驗的基礎上,毛澤東、朱德將游擊戰的作戰原則進一步概括為著名的“十六字訣”:
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
壽曉松(軍事科學院戰爭理論和戰略研究部部長、研究員)毛澤東自己說: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