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部分

橫掃殘敵(2)

毛澤東對進軍部署進行了精心籌劃:第一野戰軍進軍西北,第二野戰軍進軍西南,第三野戰軍進軍東南沿海,第四野戰軍進軍中南。根據不同戰區的不同特點,毛澤東制定了戰略追擊的不同方針,提出了不同的作戰要求。

在華東戰場上,第三野戰軍和第二野戰軍聯手突擊,採取窮追猛打,輔以小迂迴、小包圍,多路前進,快速分割包圍的對策,將從長江防線敗退後,尚未來得及重新部署的國民黨軍湯恩伯集團扯得支離破碎,各個就殲。1949年5月27日,解放上海。

在西北戰場上,第一野戰軍面對的是國民黨軍胡宗南和馬步芳、馬鴻逵兩大集團。太原解放後,華北軍區第18、第19兵團加入第一野戰軍序列。但總體兵力解放軍只佔相對優勢,尚不具備同時與國民黨軍兩大集團進行決戰的條件。毛澤東指示彭德懷等人:鉗制兩馬,先打胡宗南集團。第一野戰軍發起扶眉戰役,殲敵萬餘人,解放了八百里秦川的大部分地區。

由此,胡宗南集團只能龜縮漢中,而馬步芳、馬鴻逵集團則向寧夏、甘肅退卻。毛澤東立即將“鉗馬打胡”改為“鉗胡打馬”。指示第一野戰軍以一部兵力鉗制胡宗南集團,配合第二野戰軍即將發起的進軍西南作戰,主力窮追猛打二馬集團,解放大西北。

紅旗漫卷西風。第一野戰軍發起大規模追擊作戰,迫使馬步芳集團在蘭州決戰,聚殲其主力。隨後橫掃大西北,解放寧夏、甘肅,並和平解放新疆,把紅旗插到了祖國的西北邊陲。

江英(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西北地區與蘇聯、蒙古毗鄰,人稀地貧,交通不便,敵人無處可逃,只能利用當地複雜的民族與宗教因素和各種地形,死守老巢,負隅頑抗。因此,毛澤東在進軍西北作戰中採取了窮追猛打與小迂迴包圍相結合、一口一口吃掉的戰法,先打殘胡宗南集團,然後分路猛追馬步芳、馬鴻逵集團,迫其陷入絕境而後殲滅之。同樣的戰法,也運用到了指導第三野戰軍進軍福建、浙江的作戰。但在指導進軍中南和西南作戰中,他則採取了截然不同的作戰指導方針。

南京、上海解放後,盤踞在中南和西南地區的國民黨軍白崇禧集團、宋希濂集團、胡宗南集團和餘漢謀集團,已經完全失去了與解放軍進行決戰的勇氣,各自盤踞一方,靜觀待變;解放軍進攻後,則迅速收縮,向後撤退,並準備撤逃海島或境外。

溫瑞茂(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解放軍的追擊作戰因此遇到了一個新情況,不怕敵人頑抗,不怕敵人決戰,就怕敵人逃跑。如採取正面突擊或者淺近縱深的迂迴包圍戰法,很難抓住敵人。而如果讓大部敵軍逃到海島或境外,勢必增加爾後作戰的難度,並給新中國安全留下嚴重的後患。毛澤東的考慮是將國民黨軍主力全部殲滅在大陸。

進軍中南的第四野戰軍與第二野戰軍一部,在與宋希濂集團、餘漢謀集團作戰時,進展順利,但在與白崇禧集團作戰時,遇到了麻煩。白崇禧集團的主力是桂系軍隊,慣於輕裝奔襲,擅長山地作戰,行動詭詐,動作迅速。白崇禧用兵狡猾陰險、工於心計。第四野戰軍剛剛大軍逼近,白崇禧就以一部佯動,主力迅速後撤。解放軍攻入湖北,他率部退入湖南;解放軍逼近湘北,他又退往湘南,幾次逃脫了解放軍的包圍。

毛澤東的戰法更高明,他電示林彪等人:對付白崇禧集團,“不要採取近距離包圍迂迴方法,而應採取遠距離包圍迂迴方法,方能掌握主動,即完全不理白部的臨時部署,而遠遠地超過他,佔領他的後方,迫其最後不得不和我作戰。”

這樣,任憑桂系軍隊和白崇禧如泥鰍般滑溜,最終也擺脫不了人民解放軍佈下的天羅地網。第四野戰軍立即調整部署,在第二野戰軍一部協同下,兵分三路,展開規模龐大的追殲戰。

第15兵團和第二野戰軍第4兵團組成的東路軍,截斷了白崇禧集團逃往雷州半島的海路;第13兵團組成的西路軍,截斷了白崇禧集團逃往雲南、貴州的退路,並與東路軍合鉗,構成了對白崇禧集團的合圍;第12兵團組成中路軍,發起衡寶戰役,殲滅白崇禧集團主力4個師,然後窮追猛打,協同東西兩路部隊,發起了聚殲白崇禧集團的最後作戰。在解放軍的大迂迴、大包圍之下,白崇禧集團最終在粵桂邊界地區被徹底殲滅。

。。

十九 因敵施策 橫掃殘敵(3)

中南地區解放後,西南成了國民黨軍在大陸的最後一個基地。蔣介石親自飛抵重慶,召集各路將領開會,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