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部分

毛澤東最初設想是集中主力迎擊南線國民黨軍進攻主力歐震集團。他給華東野戰軍指揮員算了一筆細賬:在歐震集團中,可能進攻的有22個旅,“戰力較強者約八個旅,較弱者約十四個旅。如我能首先殲滅較弱之十四個旅,此次進攻即算打破,然後再殲較強之八個旅,便很從容。”毛澤東要華東野戰軍每次殲敵三至四個旅,徹底粉碎敵人進攻。

國民黨軍也汲取了以往失敗的教訓,將戰鬥力很強的整編第11師、整編第74師等部與戰鬥力較弱的部隊混合編組,緩緩推進。華東野戰軍數次都無法剔出弱敵予以殲滅。

南線戰事陷入僵持時,北線卻出現了絕妙的戰機。國民黨軍李仙洲集團趁華東野戰軍主力聚集南線,而孤軍冒進,深入到了萊蕪地區。李仙洲集團由2個軍和1個整編師組成,兵力不及歐震集團的一半,而且均不是國民黨軍的精銳,內部派系矛盾很深,是一個分散且較弱好打之敵。

華東野戰軍果斷改變原定作戰計劃,以一部兵力鉗制南線之敵,主力迅速北上,殲滅李仙洲集團。

毛澤東回電“完全同意”,並電授機宜:一個星期至10天內,主力原地休整,對外擺出準備打擊南線敵人模樣,待北線敵人深入,全軍再秘密北上,首先解決李仙洲集團,然後全軍回頭南下,大批殲滅已經進入沂蒙山區的南線敵人。“總之,先打弱敵,後打強敵,力爭主動,避免被動”。

華東野戰軍主力沿山區小路,晝伏夜行,秘密進入萊蕪地區。當國民黨軍覺察到解放軍的行動時,華東野戰軍已經完成了對李仙洲集團的分割包圍。

激戰三天,華東野戰軍以16比5的絕對兵力優勢,乾淨利落地殲滅了李仙洲集團萬人。被俘的國民黨軍一個團長沮喪地說:“就是捉5萬隻鴨子,也得費點工夫啊”。

先打弱敵,不但有效消耗著敵人的有生力量,而且不斷增強著解放軍的作戰能力。1947年8月,人民解放軍轉入外線作戰。國民黨軍或數路進攻,各路相距不遠,或數路防堵,各路相距很近,解放軍一度打不了仗或打不好仗,較為被動。此時毛澤東將先打弱敵的原則予以變更,形成兩種情況,兩種打法,“給敵以殲滅與殲滅性打擊須同時並重”新的作戰原則。

。 想看書來

九 先打弱敵 後打強敵(3)

江英(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給敵以殲滅,就是將敵人整旅整師乾淨全部地加以殲滅,不使漏網。毛澤東指出:“這是在敵軍分散孤立、敵援兵不能迅速到達之條件下必須實行的正確方針”。給敵以殲滅性打擊,就是不以全部殲滅敵軍為目標,而以殲滅其一部、擊潰其另一部為目標。一定速戰速決,打殘敵人,使敵短期內難以恢復戰鬥力,同時也可減少我軍之戰鬥傷亡。這是在敵軍分數路向我軍進攻,且各路敵軍相距不遠情況下應採取的方針。

在這種作戰原則的指導下,人民解放軍靈活選擇殲敵物件,靈活選擇殲敵方式,殲敵的力量越來越強,殲滅戰的規模也越來越大。“先打弱敵,後打強敵”被毛澤東收入“十大軍事原則”,並將文字規範為:“先打分散孤立之敵,後打集中強大之敵”。

對國民黨軍作戰如此,對美國軍隊作戰也是如此。抗美援朝戰爭開始後,毛澤東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確定的基本作戰原則,同樣是先打弱敵,後打強敵。

依據這一作戰原則,志願軍在運動作戰中,連續取得了五個戰役的勝利,徹底扭轉朝鮮戰局,將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從鴨綠江畔一直打到三八線,迫使“聯合國軍”不得不與中朝方面進行停戰談判。

齊德學(軍事科學院戰爭理論和戰略研究部副部長、博士生導師)戰爭的程序也表明,志願軍對戰鬥力較弱的敵人作戰,勝利是有把握的,幾次戰役都是由此開啟了戰局。

在中南海徹夜燈火通明的菊香書屋裡,毛澤東認真思考著破敵之策。他的答案是打小殲滅戰。 1951年5月26日,毛澤東電示彭德懷:歷次戰役證明我軍實行戰略或戰役性的大迂迴,一次包圍美軍幾個師,或一個整師,甚至一個整團,都難達到殲滅任務……為了打落敵人的這種自信心以達最後大圍殲的目的,似宜每次作戰野心不要太大,只要求我軍每一個軍在一次作戰中,殲滅美英土軍一個整營,至多兩個整營,也就夠了。

第二天,毛澤東在接見志願軍參謀長解方和第3兵團司令員兼政委陳賡時,將這一作戰原則形象地比喻為“零敲牛皮糖”。

徐焰(國防大學戰略研究部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