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的激情,我絕對堅持不了。”
2006年,比爾?蓋茨在他的住宅裡招待了*,讓中國人大跌眼鏡的是,他竟然只用了三道菜。
比爾?蓋茨認為,他生活中最大的揮霍,可能是打撲克牌輸錢——最多不過五百美元。
因此,當比爾?蓋茨退休時,他已經享受了“工作”這個幸福的競優過程,而580億美元的財富,可以說是社會給他的額外獎勵,這筆鉅額財富在比爾?蓋茨的眼裡,絕不比工作的樂趣更重要。
有中國人說,比爾?蓋茨的捐贈是為了逃避遺產稅,這顯然是以競底小人之心,度競優君子之腹。實際上,當小布什總統剛上臺時,為了振興美國經濟,曾經考慮要用取消遺產稅的方法來促進消費,而以比爾?蓋茨和巴菲特為首的上百名美國最富有的人聯名給白宮寫信,呼籲不要取消遺產稅。顯然,慈善事業也是比爾?蓋茨熱愛且擅長的活動。
美國股神巴菲特正是欣賞比爾?蓋茨比自己更強的“花錢的能力”,曾將自己賺得的370億美元,捐獻給後者的基金會。
巴菲特對工作的看法也很有意思,他認為:“投資對於我來說,既是一種運動,也是一種娛樂,我喜歡透過尋找好的獵物來捕獲稀有的快速移動的大象。”巴菲特喜歡研讀目標物件的公司報表,他從中獲得了獵人尋找獵物的*,因此才能數十年如一日地享受他的投資生涯,他也一定認為,鉅額金錢是人生對他的額外報酬。
巴菲特說:“我所想要的並非是金錢。金錢多少對於你我沒有什麼大的區別。我們不會改變什麼,只不過是我們的妻子會生活得好一些。我所想要的並非是金錢,我覺得賺錢並看著它慢慢增長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哲學家告訴我們,做我們所喜歡的,然後成功就會隨之而來……生活的關鍵是要弄清誰為誰工作……吸引我從事工作的原因之一是它可以讓你過你自己想過的生活,你沒有必要為成功而打扮……每天早上去辦公室,感覺我正要去教堂,去畫壁畫。”
“我們不因大人物或大多數人的贊同而心安理得,也不為他們的反對而擔心。”
巴菲特76歲時再婚,當記者問起度蜜月一事時,他的新婚妻子說:
“他在辦公室的每一天,都是度蜜月。”
對於金錢改變自己的生活,巴菲特則認為私人飛機是錢改變他個人生活方式的唯一一點。
巴菲特的三個孩子各自經營著自己的基金會,他也給這幾個基金會捐贈,但金額加起來還不到給蓋茨基金會的零頭,因為“他比我花錢更有效率”。
他認為,捐贈和做股票買賣一樣,應該把錢交給最有效率的人來經營。
在美國富人的眼裡,生活就是體驗,而對財富的享受,只是體驗的一種形式,不能讓孩子由於財富過多,而影響了他們對生活其他方面的體驗。他們希望孩子透過創造自己的競優生活,而享受到生命的快樂,鉅額財富反而有可能破壞了他們的生活。正如美國希爾頓酒店的女繼承人帕里斯?希爾頓以其奢華的生活和“醜聞女皇”的名聲,聞名於世,這顯然不是比爾?蓋茨和巴菲特等明智的富人所希望看到的。
第二章三、底線型別(10)
而反觀中國的富人們,他們大多采用競底的方式聚斂財富,長期犧牲生活質量,財富是人生對他們的唯一回報。如2008年富豪榜首位的國美老闆黃光裕,幾乎將所有的時間都撲到公司的經營上,常常工作到凌晨兩三點,日常娛樂只是偶爾看看電視,他從來沒說過自己很幸福,卻總是抱怨太累,說如果重新擇業,第一就不幹零售業。(2008年11月,黃光裕因涉嫌操縱市場,被警方帶走調查,媒體報道其在港澳賭博,輸掉80億之多。)
確實,像這樣辛苦競底聚斂起來的財富,實在彌足珍貴,中國的富人們當然捨不得捐出來做慈善事業。
而在對待子女的問題上,由於中國還處在競底階段,中國的富人們很清楚被競底者處於底線狀態時的艱難生活條件,因此他們很擔心自己的後代被人競底,本能地想多留一些財產,使他們遠離底線。
因此,和美國相比,中國更缺少受公眾歡迎和尊重的富人,這並非僅僅因為民眾的“仇富情結”和“紅眼病”,而更多取決於中國富人們的所作所為。
而最終的根子,還應上溯到競底這個最終的源頭上。
案例:不許競底——管理大師戴明的理念,和中國競底者的異同
人們曾經尊崇美國人戴明為“質量管理之父”、“日本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