陣,以牽制上杉軍。
果然,七月十一日,石田三成、大谷吉繼、增田長盛、安國寺惠瓊等人在佐和山城密議,次日五奉行即連署書狀,細數德川家康十三項大罪,推毛利輝元為主,請他入居大坂,號召天下諸侯統合在輝元的旗幟下討伐家康。很快,大軍就聚集起來,首先進攻伏見城,殺死了家康的重臣鳥居元忠。
這時候,德川家康正在下野小山城大會諸侯,得到鳥居元忠的急報,立刻統率主力南歸江戶。且說這位元忠,大過家康兩歲,從小侍奉家康,受封下總矢作四萬石的領地。據說家康揮師東進之時,已經料到三成等人將會舉兵攻打伏見,於是和駐守伏見城的元忠做了最後的訣別。
七月十五日,響應五奉行號召的備前大名宇喜多秀家親率四萬大軍包圍了伏見城,而鳥居元忠麾下只有一千八百人而已。眾寡如此懸殊,就算伏見是豐臣秀吉親自規劃的難攻不落之堅城,城中物資儲備又很豐富,也是很難守住的。八月一日,在身為甲賀水口城主的奉行長束正家的聯絡下,伏見城中的甲賀眾開啟了城門,大軍洶湧殺入,鳥居元忠切腹而死。
石田三成所以敢於舉兵討伐德川家康,除了家康率領武斷派大名們遠征上杉氏,畿內空虛外,更主要的原因乃是三成終於說服了“五大老”中的兩位——毛利輝元和宇喜多秀家——和自己站在同一陣營。同時他還派兄長石田正澄等人在尾張愛智川阻攔陸續趕往東國的各地大名,截留下許多兵馬。就這樣,以毛利輝元為名義上的領袖,以石田三成為實際核心的多達十萬人的強大軍勢編組完成,史稱“西軍”。
與此同時,陸續趕到下野小山城集結的諸侯部隊則受到德川家康的籠絡。據說家康貌似很寬厚地說道:“各位的妻女都在大坂城中做人質,恐怕現在已經落到了叛賊三成手中。我決定要不顧生死討伐叛逆,你們是去是留,完全自主決定。”諸將乍聞此訊,不禁面面相覷,無所適從。沉默中,最為痛恨石田三成的武斷派領袖福島正則突然起身發言,表示願意擁戴和協助家康,隨即山內一豐也站了起來,竟然聲稱要將自己的居城掛川拱手相送。
山內一豐本是巖倉織田家的重臣之子,巖倉滅亡後跟隨了織田信長,轉而出仕豐臣秀吉,他可以說是尾張系大名中資格最老的人物。一豐見風轉舵,毫不猶豫地獻出主城,這已經不算是服從家康了,而分明是表態要臣服於德川氏。於是,在福島、山內二人的鼓動下,除了信濃上田城主真田昌幸和美濃巖村城主田丸忠昌兩人外,諸將全都留了下來。
家康下令征討上杉氏,匆匆忙忙趕來巴結和相助,速度最快,沒在愛智川被截住的,大多是豐臣系武斷派大名,他們不一定看好家康,但一致地痛恨三成。就這樣,組成了以德川家康為領袖,以武斷派大名為主力的十餘萬大軍,陸續轉頭向西進發,史稱“東軍”。
戰爭初始,西軍在戰略上佔有主導權,石田三成說服美濃岐阜城主織田秀信(即織田信長的孫子三法師)站到自己一邊,關閉了東山道的大門,他分兵鎮壓畿內和近畿各城,打算在廣闊的濃尾平原上和東軍展開決戰。
而東軍方面則兵分兩路,南線走東海道,以福島正則為先鋒,家康居後策應,中線走東山道,由家康的繼承人秀忠率領德川軍主力三萬八千人向西挺進,打算合攻美濃。
就在這種情況下,西軍一著棋錯,幾乎滿盤皆輸。且說西軍主力的進攻方向乃是伊勢國,意圖徹底平定伊勢,解除後顧之憂後即突入尾張,與美濃岐阜城南北呼應。八月五日,毛利秀元、吉川廣家統率三萬大軍進攻伊勢國的中心城池安濃津,激戰中,城主富田信高之妻身批黑紅色的鎧甲,手持片鐮槍衝殺出來,竟然刺死了毛利秀元麾下大將中川清左衛門。因為守軍如此英勇敢戰,攻方長時間無法得手,最終靠著高野山的木食上人居間調停,富田信高才開城退去。
在安濃津城下耽擱了太長時間,西軍就此失去了主動權。八月十四日,福島正則迴歸主城尾張清州,武斷派大名陸續來合,兵力達到數萬。據說清州城中貯藏有軍糧三十萬石,正則全部拿出來以充軍資,東軍憑此橫掃尾張境內傾向於西軍的大小諸侯,然後北上進入美濃國。美濃國內諸侯林立,以織田秀信為首,將近九成都傾向於西軍。東軍很快就攻破了福束、高須等城池,直插岐阜城。年輕氣盛的秀信否決了重臣們籠城固守的建議,親率三千餘人迎敵於木曾川畔的米野地方。
北上美濃的東軍分為兩隊,一隊以福島正則為先鋒,率細川忠興、藤堂高虎、黑田長政等將,西進攻打竹之鼻城,另一隊以池田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