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道挺進,目標是重鎮南原;右路軍由毛利輝元做主將,以加藤清正為先鋒,率六萬四千人沿密陽、大丘一線指向全州。日軍步步為營,到處構築日本式的城砦,以扼殺各地層出不窮的朝鮮義軍。
日軍的目標是穩固地佔領朝鮮南部四道,然後左右兩路大軍合圍京城。聽聞日軍開始行動的訊息,朝鮮朝廷這才慌了手腳,匆忙於七月二十二日把李舜臣從獄中放了出來,但仍不讓他官復原職,而要其“白衣從軍”,戴“罪”立功。李舜臣集合漆川島海戰中殘留的艦船,只剩下十二艘而已,於是他暫時蟄伏,重新整合擴充兵力,尋找時機再進攻日本水軍。
日本陸軍進展順利,左路軍先後攻克泗川、南海、光州,一直殺到南原城下。此時防守南原的只有明軍和朝鮮官軍各三千人,主將為明朝副總兵楊元,堅守數日後,楊元見損失慘重,遂棄城而走。南原西北方就是重鎮全州,守備全州的明將陳愚忠見南原失陷,也立刻向北撤退。此後不久,日軍又攻陷了忠清道的金州、公州等城。
就這樣,開戰僅僅兩個月,朝鮮南方的全羅、慶尚、忠清三道就全部丟失了,京城再度裸露在日本侵略者面前。然而就在這一危急時候,扭轉戰局的仍是天神一般的大將李舜臣。
李舜臣重整朝鮮水軍的基地,是在半島最西南端的右水營,由此地再往西南,透過一道狹窄而水流湍急的海峽,就是珍島,這道海峽就稱為“鳴梁”。日軍在得知這一情報後,就於九月初派出以藤堂高虎為主將的三百三十餘艘戰船,並兩萬陸軍,準備趁鳴梁漲潮的時候快速突入,全殲朝鮮水軍。
李舜臣早趁退潮的時候,派人在海峽中設定了鐵索和木樁,以遲滯侵入敵軍的進退速度。等到十六日日軍攻來,他先將許多民船偽裝成戰船,排列在水營後面以迷惑敵軍,然後親率那十二條戰船出而誘敵。一番大戰,兩艘日艦被擊沉,日軍主力直到退潮時候也沒能靠近朝鮮水營。潮水向東退去的時候,日艦無法前進,原地打轉,李舜臣趁機發起猛攻,先後擊沉被鐵索和木樁攔住的三十多艘日艦,擊斃日軍四千餘人。連三島水軍的大將得居通年、來島通總兄弟也中箭而亡——通總是這場戰爭中唯一被擊斃的日本大名。
因為鳴梁海戰的敗北,加上明朝大軍也已開入朝鮮戰場,日軍被迫放棄了合圍京城的計劃,收縮防線,後退到東南沿海的蔚山等地固守,打算熬過漫長的冬季,等到春暖花開再發動新一輪的進攻。
●蔚山之敗
明軍第一支開到前線的部隊是副總兵解生所率的兩千人,九月七日到達了稷山。稷山在忠清道重鎮忠州西北,距離忠州大約是距離京城距離的二分之一,可謂京南的門戶。解生在稷山附近遭遇日本黑田長政和伊達政宗的一部兵馬,激戰中,楊登山等人也率援軍趕到,將日軍擊退。同一時間,進攻青山的日軍也被明朝參將彭友德戰敗。
日本水軍在鳴梁海戰中慘敗於李舜臣之手,陸軍經過稷山、青山兩戰,雖然損失不大,但挫動銳氣,被迫紛紛後撤。冬季到來的時候,日軍大都退至朝鮮南部沿海,憑藉預先構築的日式城砦,打算嚴密防守,積聚物資,熬至明春再發動新的攻勢。當時其基本部署是,由西向東,小西行長在順天,島津義弘在泗川,黑田長政在梁山,加藤清正在蔚山。
為了打破對峙的僵局,明軍策劃發動了蔚山戰役,準備先擊垮位於最東北方的加藤清正,然後再將剩餘敵軍各個擊破。這一策略本來頗有道理,然而入朝的明軍總兵力不過七萬餘,要對付超過十萬的日本陸軍,必須集中兵力擊其一部,爭取快速將其吃掉,可惜楊鎬用兵卻並沒有那樣雷厲風行。
當時楊鎬、李如梅率左路軍,麻貴、李芳春率右路軍,高策明率中路軍,三路合圍蔚山,總兵力三萬餘。當時蔚山守敵兵力不過五千上下,大概楊鎬認為以三萬對五千,就可以穩操勝券了吧。
十二月二十三日,戰鬥正式打響。明遊擊擺寨首先率三千精騎前往誘敵,隨即斬殺四百餘人,突進攻克了蔚山。加藤清正被迫後退到地勢更為險要的島山,連夜築就三砦,抵抗明軍的進攻。此時日軍後無退路,抵抗得極為頑強,相反,楊鎬則分明顯得決心不足,深怕損失過大,於是打打停停,遷延日久。仗打到次年(1598年)一月四日,小西行長、黑田長政、島津義弘等將率援兵趕到,前部一萬三千人繞至明軍側後方,楊鎬大驚失色,首先駁馬落荒而逃,麻貴看到主將撤離,也立刻退兵,牽動全軍,敗得難看無比。
蔚山之戰,日軍損失近萬,明軍則估計在兩萬上下,輜重物資全都拋散。楊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