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6部分

之意,併為自己定製了一方圖章,上刻“天下布武”四字。

“天下布武”,就是準備以武力來平定亂世,取得天下。對照岐阜的名稱,說明到此時候,織田信長已經擁有了天下之志,目光不再侷促於自己領地和周邊領土,甚至也並不侷限在畿內、京都,而放諸廣大的日本列島。然而要想上洛進而控制天下,信長還亟需一個大義名分,他與今川義元不同,義元本就是足利氏的同族,又是世代守護,可以堂堂正正地上洛去輔佐幕府,信長卻沒有這個資格。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上天降下一宗寶貨,幾乎是硬塞到了織田信長的懷中。就在奪下稻葉山城後不久,美濃舊豪族明智光秀回到故鄉,覲見信長。明智氏本是土岐氏的支族,一度仕奉齋藤道三,道三、義龍父子相爭,明智氏在戰亂中滅亡,遺族星散,不過對於光秀本人,其源流卻始終是一個謎。

明智光秀帶來了前幕府將軍足利義輝之弟足利義昭的書信,希望織田信長可以協助義昭上洛,討伐掌握幕政的三好氏和松永氏,扶持義昭繼任徵夷大將軍。信長得信,喜不自勝,立刻回書允諾。永祿十一年(1568年)七月二十五日,足利義昭在明智光秀、細川藤孝等家臣的保護下,從越前來到美濃,暫居立政寺中。兩日後,義昭與信長會面,信長獻上錢千貫,以及太刀、鎧甲、馬匹等物,以表達對義昭的敬意。

一個月後,織田信長整備大軍,聯合北近江的豪族淺井氏,開始了上洛之戰。他很快就擊破了南近江守護六角氏,進而趕走三好三人眾,降服松永久秀,僅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就進入京都。九月,足利義昭繼任第十五代,也是最後一任室町幕府將軍。

狹義的戰國時代至此終結。

武士的切腹

日本武士在戰敗後習慣“自刃”,這裡所謂的“自刃”並非以劍刎頸,而是指切腹。切腹又名割腹、剖腹,是日本古代獨有的一種自殺方式。這種方式並非古已有之,最早的記載是在永祚元年(989年),傳說大盜藤原義在被捕前,用刀將自己的腹部割開,然後用刀尖挑出內臟,拋向搜捕他的官軍。

切腹的開始盛行是在鎌倉幕府以後,因丟失陣地而引咎切腹,或恥於被擒而陣前切腹,佔了絕大多數,一直持續到戰國時代。德川家康江戶開幕以後,社會秩序相對平穩,因殉死而切腹,和作為刑罰的“詰腹”,這兩種方式逐漸佔據主流。雖然幕府嚴令禁止殉死,但是根本無法阻止這一歷史性的趨勢。

至於為什麼選擇切腹作為武士最崇高的死亡方式,現在普遍認為:古代許多國家和民族均主張人的靈魂是寄宿於肚腹中的,因此,武士便在有必要將自己的靈魂向外展示的時候,採取切腹以示眾人的方法和儀式。

切腹最常用的工具是脅差,即長約一尺的短刀。武士在從容切腹的時候,都會脫卸鎧甲,身著代表死志的白衣,然後跪坐在整潔的布毯或毛毯上,解開衣襟,露出肚腹,再將脅差插入腹中。切腹有多種形式,最常見的是“一字形腹”,即用右手執脅差深刺入左側肋骨下,然後刀刃稍微上翻,一字狀橫拉到右側腹。還有所謂“二字形腹”和“三字形腹”,則是在一字形腹的傷口上方或下方,再橫拉一刀或兩刀。最罕見的是“十字形腹”,即在一字形腹的基礎上,不拔出脅差,而直接將其抽回到靠近臍部處,先向臍下豁開,再從臍下向咽喉方向上劃。

武士切腹,有很多經驗和技巧。首先,為了表現自己的英勇氣概,切腹的時候不能閉上眼睛;其次,身體傾倒的方向應該是正前方,因此整個切腹過程中,膝蓋要併攏,身體要略微前傾,並且為了保證向前伏倒,如果袖子夠長的話,可以壓在雙腿底下。脅差上一般也都裹以吸水性強的白紙,以免鮮血汙穢了屍體。

然而割開腹部並不一定會死,更不會立刻就死,據說如果切腹不得法,人要長達七十二小時後才會斷氣。因此武士在完成整個切腹過程後,會將脅差從腹腔內拔出,然後直刺心臟。為了防止切腹後即脫力,沒有能力再刺心臟,一般情況下都會配一名“介錯”,在武士完成切腹動作後,從後揮刀斬斷其頭。介錯的技術要求很高,首先,必須在武士切腹後前傾的一瞬間出刀,其次,雖說一刀斷頭,卻不能全斷,要在咽喉部位留下一點皮肉相連,以免頭顱滾遠。

切腹是非常痛苦並且很講究技巧的自殺方式,因此非武士階層一般都沒有切腹的資格。而女性、兒童自殺,一般是以脅差自刺咽喉,也不會採用甚至不被允許採用切腹的方式。

至於近代的日本法西斯作家三島由紀夫切腹,用的竟然是長長的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