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1部分

幾乎同時的元龜二年(1571年)六月十四日辰刻,毛利元就因為食道癌,病歿于吉田郡山城中,享年七十五歲。此後毛利氏就在毛利輝元的統治下,由輝元兩位叔父——吉川元春和小早川隆景為輔佐,緩步向東擴充套件勢力,終於加入了織田氏和本願寺的戰爭。

●石山戰爭的終結

第一次木津川口海戰結束後,為了重組對本願寺的包圍,天正五年(1577年)二月,織田信長親統大軍南下征討紀伊的雜賀黨。雜賀地區聚集著許多聞名遐邇的忍者武裝集團,同時也是日本三大鐵砲產地之一,長年來與石山本願寺互通聲氣。織田軍數次進攻本願寺,都在雜賀黨的鐵砲面前吃過大虧。織田信長希望可以透過征服雜賀,斬斷本願寺顯如的一條臂膀。

雜賀的根來寺暗中與織田信長聯絡,願為內應,信長於是整軍前往。經過一個多月的激戰,土橋平次、鈴木重意(雜賀孫一)、岡崎三郎大夫、松田源三大夫、宮本兵大夫、島本左衛門大夫和慄村二郎大夫等七名雜賀首領聯名簽署誓書,表示臣服於織田氏。

天正六年(1578年)十一月六日,爆發了第二次木津川口海戰。為了重組對石山本願寺的包圍圈,為了擊敗毛利水軍,控制瀨戶內海,其實在去年第一次木津川口海戰敗退後,織田信長就下令九鬼嘉隆在伊勢灣建造六艘巨大的新式戰船。九鬼氏本是志摩國豪族,擁有強大的海軍力量,還曾經作為倭寇的一部分,侵擾過我國東南沿海,因為船上習慣打著“八幡大菩薩”的旗幟而被稱為“八幡水賊”。九鬼嘉隆是在遭到伊勢國司北畠氏進攻時,經瀧川一益介紹臣服於織田信長的。

本年六月,這六艘巨大無比,外包鐵皮,配有搖櫓六十支,內建大筒(火炮)三門、中筒(大火槍)二十四支、小筒(火槍)六十八支的戰船終於完工了,被稱為“鐵甲船”。由瀧川一益的一艘大安宅船為嚮導,七艦組成的船團順風離開熊野浦,駛向瀨戶內海,首先在和泉淡路衝擊敗本願寺的水軍,然後在堺港停泊。

堺在戰國時代的日本,是一個極為特殊的存在。堺港位於瀨戶內海西岸,最初重要性遠不及尼崎、兵庫等港口,但應仁之亂以後,細川氏統治此地,將它作為勘合貿易的基地,這才逐漸繁榮起來。除對外貿易外,堺也以刀劍、絹織物、漆器和鐵砲生產聞名全日本,成為周邊封建大名垂涎的一塊肥肉。

在反抗封建大名的橫徵暴斂過程中,堺逐漸由門閥豪商組織起獨立的管理機構,徵召僱傭兵保衛城市,並且統一向封建大名交涉和繳納賦稅,變成了一座自由都市。耶穌會士伽斯巴爾在參觀過堺以後,曾稱其“富庶而和平,象義大利的威尼斯那樣實行自治”。

這般自由都市,在戰亂中的日本,並非獨堺一座。永祿十一年(1568年),織田信長擊敗名義上統治堺的三好氏,為了將此地納入自己的管轄範圍,下令堺的管理機構交出矢錢(軍用金)三萬貫,遭到拒絕。信長準備動用武力征服,堺遂聯合另一享有自治權的都市——攝津的平野,合兵抵抗織田軍的進攻。

經過武力壓迫和政治威脅,到永祿二十年(1569年),織田信長終於迫使堺屈服,承認他的唯一宗主權地位,並按一定數額繳納賦稅。控制堺市與堺港,大大充實了織田氏的軍費和武器來源,而深通談判之道的堺的豪商們,比如千宗易、今井宗久等人,也為信長和平統一許多地區,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因此,鐵甲船團就以堺港為據點,頻繁出擊,配合陸軍再度把本願寺團團包圍起來。十一月六日,毛利水軍再度向本願寺運送軍糧,組織了由六百餘艘大小艦船組成的大船團,來到木津川口。得到訊息的九鬼嘉隆急忙率鐵甲船團迎戰,兩軍從早晨六時一直惡戰到近午——這就是第二次木津川口海戰。

雖然鐵甲船規模巨大、防護嚴密,又配有相當數量的新式火器,但終究數量有限,要直接面對數百艘敵船,勝算是相當渺茫的。九鬼嘉隆看清了這一點,指揮船團儘量不與敵船靠近,而只遠遠地以大筒和鐵砲轟擊。毛利水軍火箭如雨,卻根本無法射穿覆蓋在敵船體外的厚厚鐵甲,而因為距離不夠,手拋焙烙玉也根本無法傷敵。就這樣,嘉隆順利地將毛利水軍擊敗,血洗了第一次木津川口海戰敗戰之恥。

縱橫瀨戶內海十數年的毛利水軍大敗虧輸,這對毛利氏和本願寺兩方都產生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對織田信長威信之上升,也起了相當重要的推波助瀾作用。從此本願寺外援斷絕,困守孤城,支撐到天正八年(1580年)四月,終於被迫答應織田信長提出的屈辱的和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