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一批中小國人出身的武士作為自己親隨,此後多數成長為著名的大將,如春日彈正、教來石民部等等。對比其父信虎來說,晴信更注重內政的建設,嗣位之初,就開始大規模興建釜無川的治水工程——釜無川長年氾濫,可謂是甲斐貧弱之源。
對於諏訪,武田晴信繼續其父信虎的戰略,他鼓動諏訪的同族高遠賴繼等人叛亂,並聯兵向諏訪賴重發起了猛烈的進攻。天文十一年(1542年)七月,諏訪賴重在桑原城之戰中敗北,被送至甲府軟禁起來,不久後自殺。晴信隨即娶賴重之女(按輩分是晴信的甥女)志保姬為侍妾,穩定了諏訪的人心,然後消滅高遠賴繼、笠原清繁等割據勢力,完全吞併了諏訪郡。
諏訪以後就是伊那、小縣等信濃諸郡——信濃國名義上的守護,乃是居住在府中林城的小笠原長時,不過小笠原所領不過數郡而已,信濃北部當時最龐大的勢力,乃是以葛尾城主村上義清為首的,村上、屋代、島津、高梨、慄田等七家豪族。武田晴信發兵進攻村上義清,一開始連連得勝,隨即卻於上田原一役遭到慘敗,板垣信方、甘利虎泰等大將全都身首異處。
這是天文十七年(1548年)二月間的事情,武田軍先勝後敗,正在前線檢視斬獲首級的板垣信方和甘利虎泰突然遭遇數倍於己的村上軍的襲擊,當場丟了性命。前鋒受挫,晴信不予救援,勒兵緩緩退卻——這可以說是為了儲存實力,避免遭受更大的損失,然而也可以看作是晴信故意要剷除坂垣、甘利這兩個礙手礙腳的老傢伙,真相為何,就沒有人知道了。
天文十九年(1550年)七月,武田晴信重整旗鼓,再攻信濃,首先攻克小笠原長時的林城,迫其北逃,隨即趁著村上、高梨兩家爭鬥之機,主力直逼村上義清的重要支城——小縣郡的戶石城。戶石城又稱砥石城,本屬海野氏統轄,天文十年(1541年)海野氏相助武田信虎與小笠原、村上作戰,戰敗被逐,此城遂被村上義清所吞併。
戶石城城防堅固,號稱“難攻不落”,武田軍圍攻將近兩月卻毫無進展,遂於十月初被迫解圍退去。然而就在撤退的時候,村上義清看準機會,突然率兵從後追擊,武田軍全面崩潰,名將橫田高松、一族的武藤信堯等紛紛戰死,此戰即被稱為“戶石之崩”。
武田氏受此重挫,本來很可能一蹶不振的,然而北信濃七家豪族間矛盾重重,使得村上義清無力深入追擊,徹底擊潰武田軍主力,使其再不敢踏入北信濃一步。而武田信玄則總結失敗的教訓,在不久以後就誘使戶石城主動開城投降——因此事而聲名鵲起的,乃是武田氏家臣真田幸隆。
真田彈正忠幸隆出身海野氏,乃是小縣郡真田莊松尾城的國人真田棟綱之子。天文十年(1541年)海野一族戰敗後,棟綱父子丟棄了領地,流亡至上野國,後來信隆輾轉來到甲斐,投在武田晴信麾下。信隆智勇雙全,尤其對佐久、小縣等地的天候地理、風土民情都非常熟悉,於是晴信就以恢復真田舊領為條件,派他潛入戶石城,煽動海野舊臣反抗村上義清的統治,轉而歸降武田氏。戶石城的易主,給北信濃豪族們造成了異常沉重的打擊。
天文二十二年(1553年)元月,小笠原長時逃出信濃,去往北面的越後,依附新任越後守護代長尾景虎,到了八月份,連村上義清也站不住腳了,村上、高梨等家族陸續北逃,向長尾景虎求救——川中島長達十一年的血戰,就此拉開了序幕。
●長尾為景的奮戰
從十四世紀中期開始,越後國的守護職就由上杉氏世襲,然而實權逐漸被守護代長尾氏所篡奪。桓武平氏控制關東的時候,有所謂的鎌倉黨也即坂東八平氏等同族豪強存在,越後長尾氏即八平氏之一長尾氏的分支。南北朝時代,足利尊氏派關東執事山內上杉憲顯進攻南朝勢力佔優的北陸地區,長尾景忠作為上杉憲顯的執事從行,與新田義貞方的風間氏對戰。此後上杉憲顯就任越後守護職,長尾景忠被授予守護代的重任。
長尾氏有很多分支,比如古志長尾氏、棲吉長尾氏、上田長尾氏,等等。長尾景忠的侄子高景就任守護代的時候,勢力開始膨脹,他迎接關東執事山內上杉憲方的次男房方為越後守護,居住在府內,自己則在缽之峰建城,實際管理國中事務——缽之峰城,也就是後來長尾氏的世代居城春日山城。康應元年(1389年),勇將長尾高景在進攻北方佐渡島的時候戰死。
越後國雖屬北陸,但守護卻是關東管領山內上杉氏的同門,而實際掌權的守護代也出自山內上杉門下,因此數度關東變亂,比如“應永之亂”、“永享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