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6部分

卻遭到甲斐國人們的一致抵抗,最後武田信元在同族的信濃守護小笠原政康的幫助下,才勉強在國內站穩了腳跟。

武田信元死後,其叔父信重繼為一門總領和甲斐守護,守護代跡部氏利用甚囂塵上的反守護國人勢力驅逐了信重的重臣、其弟武田信長而把持國中實權——武田信長被迫逃往上總國,是為上總武田氏的始祖。

守護代跡部氏大有下剋上的意味,如果不是出了一個武田五郎信昌,大概守護大名武田氏也無法逃避衰亡的命運吧。武田信昌乃是武田信重的孫子,他在擔任一門總領和守護的時候,恰逢跡部氏家督明海去世,於是在寬正六年(1465年)聯合不滿守護代統治的國人們,討滅跡部氏,重新掌握了甲斐國的實權。

信昌死後,嫡子武田信繩和其弟油川信惠為了爭奪家督之位而爆發戰爭,甲斐國人眾一分為二,史稱“油川氏之亂”。明應七年(1498年),兩家和睦,信惠承認信繩的一門總領地位。永正四年(1507年),信繩去世,紛亂再起,油川信惠立刻發兵進攻信繩之子、繼承人武田信直。

當時油川信惠拉攏了甲斐國內勢力最強的國人眾小山田氏,兵馬強盛,而武田信直繼承家督的時候還沒成年,毫無威望,勢單力薄,所能調動的部隊不足千人,似乎完全無力與信惠抗爭,只有乖乖交出一門總領的份兒。然而這位武田信直卻是不甘屈居人下的狠角色,永正五年(1508年),年僅十五歲的信直趁著暴雨奇襲油川信惠的居城勝山,油川信惠、巖手繩美兄弟或戰死,或自殺,困擾武田氏三代的油川之亂就此合上終幕。

此後武田信直或拉攏或降伏了穴山、小山田、大井等有力國人眾,強化統治模式,使大批國人眾轉化為武田氏的家臣,也即使武田氏從守護大名成功轉化為戰國大名。永正十六年(1519年),武田信直將主城從石和館轉移到甲府(即甲斐國的國府,一國國府亦稱府中)的躑躅崎館(躑躅崎意為“杜鵑花”),並於不久後改名為武田信虎——人稱“甲斐之虎”。

武田信虎以貧瘠的甲斐一國,南抗駿河今川,東戰相模北條,西攻諏訪、信濃,四面皆敵而保持數十年不敗,確實是一員悍將。然而,這樣的戰爭是沒有盡頭的,獨斷如信虎也終於不得不開始思考新的戰略了。

●武田晴信的抬頭

天文六年(1537年),武田信虎將長女嫁與駿河守護今川義元,一方面保證了南線的安全,一方面利用今川氏牽制相模後北條氏,從此他就可以將主要精力放在西線和北線,希圖攫取信濃國富饒的大米產地。

武田信虎最初的戰略目標是諏訪——諏訪是信濃東南部一個郡,八世紀初曾一度從信濃國內單分出來,稱為諏方國。此郡因為寺社林立,所以也被稱為“神國”,由世襲的諏訪大社大祝及其同族管理,而從甲斐進入諏訪有三條通路,其中以走信濃佐久郡的佐久口最為近便。

天文九年(1540年)五月,武田信虎率軍殺入佐久郡,佔據了佐久口,開啟了前往諏訪的通路。他隨即就把第三個女兒嫁給諏訪大社大祝賴重為繼室,用和平的陰謀手段,開始從內部瓦解諏訪各勢力間的關係。然而,正當他的戰略卓有成效地進行著的時候,他本人,卻不得不被迫退出歷史的舞臺了。

這是戰國大名領國化趨勢中的一個反覆,因為連年爭戰,兵役要家臣們負擔,軍費要家臣們分攤,卻因收穫甚微而無法給予家臣們重賞,這使得家臣化轉變沒能徹底完成的甲斐國人眾逐漸厭倦了武田信虎的統治。他們起初靠進諫來請求信虎改弦更張,信虎對此的反應卻是流放、誅殺,純粹以武力壓制。於是國人眾們只能策劃政變,妄圖逼迫信虎隱居,而擁立其嫡子武田晴信繼任為新的甲斐守護。這股反信虎勢力的代表人物,就是甲斐武田氏同族、信虎的重臣同時也是晴信師傅的板垣信方(或寫作信形)和甘利虎泰。

武田信虎並非未能洞悉奸謀,他與女婿今川義元秘密聯絡,計劃在前往甲駿邊境圍獵的時候,放逐晴信到駿河,而改立次子信繁為家督繼承人。然而計劃洩露,板垣、甘利等人將計就計,於天文十年(1541年)六月,搶先把武田信虎流放去了駿河,武田晴信在他們的支援下登上了家督寶座——從此,猛將信虎就在遠離家鄉的駿府和京都,度過了他漫長而悽苦的餘生。

武田晴信在位時期,甲斐武田氏戰國大名領國化的程序並未因坂垣、甘利等國人眾的坐大而停滯不前,天文十六年(1547年)六月,晴信完成了分國法《甲州法度之次第》的制定,嚴格規定封建秩序和義務,他大力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