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中心。
大概因為生活糜爛而導致身體日虛,無力也無心再管理朝政吧——反正日本也有這種傳統,十個天皇裡有八個都是退位而非死後傳位的——於是寶座才坐了四年,平城天皇就讓位給弟弟賀美能親王,自己跑回平城宮隱居去了。
賀美能親王就是嵯峨天皇,此人頗有雄心壯志,想要好好幹一番事業,可惜平城上皇雖稱退位,卻不肯真的退出政治舞臺,他在奈良發號施令,處處和兄弟對著幹。嵯峨天皇想要和上皇較量,首先要蔽其耳目,於是就把藥子趕出宮去,自己設定“藏人所”來掌管和輔助處理機密檔案。藥子跑到奈良向上皇哭訴,平城上皇大怒,遂於大同五年〔810年〕九月宣佈把都城從平安京遷回自己所在的平城京。
對於這種可笑的命令,嵯峨天皇當然置之不理,不僅如此,他還針鋒相對地改元為“弘仁”,意識是明告天下:改朝換代了啊,現在的天皇是我,不是哥子你了啦。兩個朝廷各自拉攏貴族和寺社勢力,聚集兵馬,準備開戰。
最終的勝利者是嵯峨天皇,他先殺掉了上皇的親信藤原仲成,然後派兵攔截上皇的部隊。主上本就荒淫,士卒豈會用心?奈良軍隊紛紛跑散,藥子自殺,平城上皇也只得出家為僧,表示徹底放棄權力。於是嵯峨天皇廢掉了東宮、平城上皇的兒子高嶽皇子,立異母弟大伴皇子為新東宮,徹底掌握了朝政。
嵯峨天皇是位文人氣息很重的君主,主張無為而治,政事委任給臣下,自己寄情筆墨和山水,創作了很多著名的詩歌,並且其書法修為與空海、橘逸勢齊名,並稱為“天下三筆”。此公還極度崇敬佛教,崇拜唐風,留唐的名僧最澄和空海受到他的大力栽培,最終創立起日本天台和真言兩個宗門。
然而,嵯峨天皇並非真正清心寡慾之人,他和老爹桓武天皇一樣,娶了一大群老婆,養了一大堆兒子〔據說他有嬪妃28人,子女數超過50〕。皇子太多,竟然導致國庫入不敷出,弘仁五年〔814年〕五月,天皇只好把母親身份較低的32名皇子降格為臣下,賜與“源”氏——這些人及其子孫,就被稱為嵯峨源氏。
先帝這樣辦了,後世天皇也就群起仿效。825年,淳和天皇又降格了高棟王〔桓武天皇的孫子〕,賜以“平”氏,是謂“桓武平氏”。再往後,又有清和天皇后裔的“清和源氏”、宇多天皇后裔的“宇多源氏”、村上天皇后裔的“村上源氏”等紛紛出現。
拉回來說嵯峨天皇,他在位十四年後,讓位給大伴親王,是為淳和天皇。淳和天皇在位十年,讓位給嵯峨上皇之子正良親王,是為仁明天皇。這期間嵯峨上皇一直在幕後操控著朝政,弟弟和兒子都不過是他的傀儡而已,直到仁明天皇承和九年〔842年〕七月,他去世為止。
這一段時間內,班田制持續崩潰中,原本的律令制也逐漸跟不上歷史發展的腳步了,被迫要多方面加以修正。嵯峨天皇就新設了藏人和檢非違使這兩種職銜,稱“令外官”,前者為天皇的秘書機構,後者負責京都的軍事、警察和審判諸事。此外,他還發布《弘仁格式》以修正律令——格指經過修改的律文,式是為律文的應用所撰寫的各種細目規定。格式這種補丁,後來還陸續發過好多回。
嵯峨天皇追求優雅的生活,說不上腐朽,卻著實的浮糜,他的生活作風帶動了整整一個時代,使平安時代早期達到了輝煌的頂峰。不過老傢伙終有亡故的一日,他的權威一旦喪失,原本被此權威壓制住的種種朝廷矛盾立刻沉渣泛起。於是,他死後沒兩天,就爆發了“承和之變”。
●承和之變
君主為了加強集權,抑制朝官的權力,經常會採用設定全新的秘書機構的方法。這些新秘書品級並不一定高,資格並不一定老,然而因為接近權力中心而必然逐漸坐大,甚至取代舊有朝官的位置。我國漢代始設尚書檯,其後身尚書省在隋唐以後成為朝廷正式行政機構;明初始設大學士,到了明朝中葉,大學士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宰相。
日本也有類似的情況發生,雖然結果並沒有如此明顯。那就是嵯峨天皇設定養老令外機構藏人所,以掌管和輔助處理機密檔案,藏人所的長官為藏人頭,天皇使寵臣藤原冬嗣擔任此職,藤原冬嗣因此飛黃騰達,最終做到左大臣的高官,為人臣之極。可以說,藏人所雖然沒有演變成新的行政機構,藏人頭也沒有演變成真正意義上的宰相,但藤原家族卻因藏人所的設定而再度膨脹起來。
藤原冬嗣出自北家,是藤原房前的曾孫。他在就任高官以後,為了加強與皇室的聯絡,就把女兒順子嫁給嵯峨天皇之子正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