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今川義元不同,更非上杉憲政之流可比,一時疏忽,致此大敗,可不嘆歟!毛利元就所以被稱為“瀨戶內的智將”,也確實名實相符。
弘中隆包父子尚不知陶晴賢死訊,先在多寶塔附近等待戰局的轉機,後於駒之林的龍馬場頑強抵抗洶湧而來的毛利勢。雖然號稱陶軍的精銳,但是在缺乏糧草、食水和替補人員的情況下,更毫無休息機會地長時間作戰,終於全軍覆沒。最後,弘中隆包自殺性地向敵將挑戰,因為飢渴疲累而被當場討取——這已經是十月三日、陶晴賢死後的第三天了。
兩年以後(1557年),毛利元就最後攻克長門勝山城,大內義長自殺,大內氏就此滅亡。
●東海道的巨人
桶狹間合戰與嚴島合戰既有很多相似之處,也有著根本的不同。整個嚴島合戰,每個細節都可見毛利元就謀劃之精妙,雖然出現了很多不可測的因素(比如衝島水軍的增援、弘中父子的奮戰,等等),但戰局始終牢牢掌控在毛利元就手中。然而織田信長大破今川義元的桶狹間合戰,剖開後人新增的重重迷霧和光環,卻更象是一場撞大運的賭博。
咱們先來說說戰敗一方的今川氏。源的八幡太郎義家有個玄孫名叫足利義氏,足利義氏五傳就是足利尊氏,而義氏的兒子長氏受封三河吉良、今川兩個莊園,長氏就是吉良氏的始祖,其養子國氏就是今川氏的始祖,稱今川太郎。
因此今川氏本是足利氏的同族,足利尊氏起兵叛亂的時候,今川氏家督基氏率領四個兒子跟隨尊氏征戰疆場,其五男今川範國受封駿河、遠江兩國守護職、嫡孫今川賴貞受封因幡、但馬、丹後三國守護職,也算是室町時代少有的名門了。
此後駿河今川氏逐漸繁盛起來,得到一門總領權,今川範國五傳到今川義忠,趕上了應仁之亂。義忠本在京都擔任將軍足利義政的護衛,大亂初起,他逃歸駿河,隨即就應細川勝元和伊勢貞親的邀請加入東軍。
當時統治駿河西面遠江國的,乃是西軍的斯波氏,陣營既然不同,今川義忠於是名正言順地向遠江發起進攻。位於遠江國東部,與駿河相接壤的,是橫地、勝間田這兩家國人領主的領地,今川義忠大破橫地和勝間田,但在凱旋迴駿府的途中,卻被敵方殘黨的流矢射中,文明八年(1476年)四月,死於遠江鹽買坂。
今川義忠橫死的時候,其子龍王丸只有六歲,三浦、庵原、朝比奈等重臣遂推舉今川一族的小鹿範滿暫時攝位。龍王丸成長到十七歲以後,元服改稱今川氏親,理當正式繼任家督之位,然而小鹿範滿卻故意拖延,不肯讓權。長享元年(1487年),今川氏親的重臣、也是親舅舅伊勢盛時領兵突襲駿府,殺死了小鹿範滿,整頓家中秩序,氏親這才得以在舅父的扶持下登上一門總領寶座。
明應三年(1494年),今川氏親繼承其父的遺志,開始進攻遠江國,並於文龜元年(1501年)擊敗遠江守護斯波氏和信濃守護小笠原氏的聯合軍。永正五年(1508年),今川氏親收降斯波氏,正式兼領遠江守護。
今川氏親可謂是奠定東海道巨人今川氏根基的一代英主,對外,他支援舅父伊勢盛時(即北條早雲)征戰關東,自己吞併了遠江,並將勢力伸入更西面的三河國和尾張國,對內,他在領內檢地,加強了一元化統治,並且擬定分國法《今川假名目錄》。就這樣,駿河國今川氏安全而成功地從守護大名轉化為戰國大名。
戰國時代很多大名都喜歡使用“書判”,即印章,如今川義元有“如律令”印、“義元”印、“承芳”印,織田信長有“天下布武”印,北條氏有虎紋印,武田家有龍紋印,等等——始作俑者,就是今川氏親。氏親用印是武家第一號,用朱印也是武家第一號,印文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大概也是第一號,老婆壽桂尼也用印(“歸”),恐怕也是第一號。
戰國時代,很多國家都發現了金山或者銀山,於是領主就將之國有化,成為財政的主要來源,如武田有甲州黑川、中山兩座金山,今川有安倍梅的島金山,北條有伊豆的金山,上杉有佐渡的鶴子銀山,等等。在戰陣上,許多將領從掘金掘銀上得到啟發,用“金山眾”掘通敵方的城牆,或者掘斷敵方的水源,獲得了很大成功。而考究這一毒計的老祖宗,又是今川氏親。
永正十三年(1516年),今川氏親進攻遠江的引間城,守將大河內備中守貞綱抵抗得非常頑強,讓今川軍難以得手。於是氏親調來了挖掘駿河安倍山金礦的“金山眾”,掘斷了引間城的水源,使得城池不攻自破,大河內氏父子兄弟死的死、囚的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