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方面軍的先鋒,率先進入信濃、上野等國,一路宣揚新政府的仁政,號召附近諸侯歸附,聯兵倒幕。
所謂新政府的“仁政”,主要是指“年貢半減”,這是相樂總三提出建議,受到西鄉隆盛等人同意的政治口號。總三認為,各地農民已在幕府多年的橫徵暴斂下苦不堪言,如果新政府答應減少一半年貢,他們肯定會群起響應,則幕府的統治必將瞬間傾垮。
然而,到了慶應四年(1868年)的一月下旬,京都卻開始流傳出“赤報隊”“恐嚇民眾,掠奪財物”的謠言,聽到這種謠言,已經進入信州的“赤報隊”二番隊、三番隊在兩位公卿頭子的率領下,立刻轉身跑回了京都。相樂總三茫然無措,於是孤身前往東山道總督府去澄清謠言。
就趁著相樂總三離開的機會,信州各藩紛紛對“赤報隊”發起突襲,將其半數殺死,半數逮捕。等到總三在東山道總督府申訴成功,樂呵呵回到信州的時候,不禁被眼前的情景給驚呆了。經過他反覆遊說和催促,各藩終於答應將所逮捕的“赤報隊”一番隊隊員全部釋放——但這只是一個緩兵之計而已,“赤報隊”的徹底覆滅就在眼前。
原來,有關“赤報隊”“恐嚇民眾,掠奪財物”的謠言,根本就是新政府派人放出去的,其原因就在於新政府財政拮据,無法承擔龐大的軍事開銷,被迫向三井等大財閥借款,而這些大財閥為了聚斂錢財,根本上反對“年貢半減”政策。基於這一因素,新政府不惜食言而肥,失信於天下百姓,“赤報隊”就此變成了可悲的政治犧牲品。
慶應四年(1868年)三月,東山道總督府突然逮捕了再度前來申訴的相樂總三及“赤報隊”殘餘隊員,隨即以“偽官軍”的罪名將總三及其親信八人在信州下諏訪處以斬刑——相樂總三享年僅三十歲。明治政府是以此向農民們表示:政府根本就沒有發出過“年貢半減”的承諾,這都是“赤報隊”這些偽官軍混淆視聽的謠言。咱們仗照打,幕府照倒,年貢照收,以為在新政府統治下農民們能過好日子,那只是不切實際的妄想!
一直到六十年後的1928年,日本政府才終於為相樂總三和“赤報隊”恢復了名譽。這一場延續了半個多世紀的冤獄,非常鮮明而透徹地揭示了明治維新以及維新政府的垃圾本質。
更多精彩好書,更多電子書,請登陸霸氣 書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