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王木木同意蕭仙兒去流求;蕭霞抹同意為了遵守流求婚姻法中關於女性結婚年齡必須年滿十八的硬性規定,同意現在年僅十六的蕭仙兒暫時以遼國的留學生身份去哈佛,而不是以聯姻的身份去流求,所以,也不會再考慮要做什麼遼國流求聯姻的宣傳活動了。同時,哈佛同意以學雜費的名義接收蕭仙兒的嫁妝;但流求謝絕2000名遼國護衛入境。理工院不接受遼人關於理工院和白家產業的中介,流求會以最快的速度備齊給朝廷的貢款。
現在在胡思亂想的王木木是在想上次蕭仙兒腦子中關於用紅燒肉來推動聯姻的構想的遐想。在王木木的記憶中,“東坡肉”的製作雖成型於蘇軾謫居黃州時,但“東坡肉”的得名與成名應該就在眼下這個時間段。關於“東坡肉”的由來,前世的說法並不一致,大致有這麼幾種:
傳說一:“東坡肉”起先是蘇東坡在黃州製作的,那時他曾將燒肉之法寫在《食豬肉》一詩中:“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早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傳說二:在黃州時,一日,蘇軾家裡來了客人,因黃州物產豐富,糧多豬多,肉價便宜,蘇軾又喜食豬肉,所以,他馬上烹製豬肉招待客人。蘇軾把豬肉下鍋,著水放調料後,以微火慢慢煨著,便與客人下起棋來。兩人對弈,興致甚濃,直至局終,蘇軾才恍然想起鍋中之肉。他原以為一鍋豬肉定會燒焦,急忙進廚房,頓覺香氣撲鼻,揭鍋一看,只見豬肉色澤紅潤,汁濃味醇。伸筷夾起一塊,送進口中,便覺醇香可口,糯而不膩。客人品嚐後,也讚不絕口。蘇軾由此得到了啟發,爾後如法炮製,同樣味美,自這以後,他便常做此菜,有客待客,無客自食。蘇軾還將烹製這道菜的經驗進行總結,寫了一首《豬肉頌》:
“洗淨鐺,少著水,柴頭罨煙餡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食,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但此菜當時並無名稱。以其名字命名為“東坡肉”,是在他到杭州做太守的時候。除葑草,通湖巷,築堤橋,復舊貌,增景點。杭州城裡有人感激他,就將此種方法烹調出的紅燒肉稱為“東坡肉”,一時名噪杭州,成了當地的一道名菜了。
傳說三:繼前,杭州人聽說蘇軾平時最喜歡吃紅燒肉,就有不少人上門送豬肉。蘇軾收到許多豬肉後,便讓家人將肉切成方塊,加調味和酒,用他的烹調方法煨製成紅燒肉,分送給他人。大家吃後,稱讚此肉酥香味美,肥而不膩,於是人們便以他的名字將此燒肉命名為“東坡肉”。後來還有廚師在東坡肉中增添了冬(東)筍、菠(坡)菜,使其更加寓意深長。
傳說四:公元1077年的宋神宗熙寧十年四月蘇軾知徐州。剛上任不到四個月的蘇東坡,碰上黃河決口,蘇軾率城抗洪治水,最終成功,百姓為示感謝,殺豬宰牛,擔酒牽羊,打鑼敲鼓地送到知州衙門,蘇東坡一一收下,親自指點廚師把這些送來的豬、牛、羊肉,分別改刀烹製成熟,回贈百姓,故後人稱此肉為東坡肉,或東坡回贈肉。
傳說五:蘇軾雲遊四海,某年夏天的一箇中午,他來到永修境內一個叫艾城的地方。此時,正是三伏,天氣炎熱。路邊有棵參天大樟樹,樹陰蔽日,是個乘涼的好地方。蘇軾坐在樹下石凳上,一邊納涼,一邊讀書。讀著讀著,突然傳來一陣哭聲。他抬頭一看,只見一農夫抱著個孩子急急忙忙朝這邊走來,後邊跟著個哭哭啼啼的婦人。蘇軾心想:八成是孩子得了什麼急病,我對醫學雖不在行,但醫書藥學倒也看過不少,常見病症也略知一二。於是就叫住農夫說:“讓我給看看吧!”
原來這對夫婦中年得子,看得比生命還要寶貴,所以給孩子起了名字叫“金崽俚”。金崽俚今天突然得病,神志昏迷,不省人事,兩口子嚇得要命,急忙抱孩子去找郎中。常言道,病急亂求醫。農夫看看蘇東坡的打扮,又如此熱誠,立即把孩子遞給他。蘇軾接過一看,孩子緊咬牙關,手足抽搐,正合醫書上中暑之說。於是招呼農夫把孩子平放在地上,順手摘了一把樟葉,搓了搓放在孩子的鼻子下。隨後又按醫書上的做法,這裡弄弄,那裡掐掐。一會兒,金崽俚“哇”地哭出聲來。兩口子真是喜出望外,抱起金崽,拉住蘇軾就往家裡走。蘇軾見農夫謝恩心切,也只好跟著走。來到農夫家一看,家雖不富,卻也十分整潔。農夫為了抱恩,留住蘇軾熱情款待,一晃就是三天。
這天清晨,農夫興沖沖從集上買了兩斤豬肉,用一束稻草捆著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