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部分

。但是他們嚴重受傷的心靈已經非常脆弱,對他們而言,最好的保護就是避免再次受到傷害。

第二章 災難影響了我們的生活32居喪反應是指對喪失的反應,喪失包括:愛人、家人或朋友的死亡;財產的破壞;突然失業;生理、社會、心理功能和過程的受損,這種複雜的影響被看作是哀傷。從這種常見的經歷中康復或適應,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很平常,但是對某些人有導致疾病的風險。

第二章 災難影響了我們的生活(16)

(四川省綿竹市漢旺鎮受災嚴重,許多幸存者都承受著親人逝去的悲痛。來自新華網)對於親人的突然死亡所導致的心理反應是最痛苦,也最具有應激性的。這種哀傷歷程一般分為三個階段:

● 第一階段:震驚和逃避。

☆ 生理反應:麻木、呼吸急促、心跳加劇、肌肉緊張、出汗、口乾、失眠、對聲音敏感等;☆ 認知反應:否認、不信、無法接收死訊、思想遲緩、難以做決定等;☆ 情緒反應:麻木、失去感受的能力、虛浮、不真實、分離、夢幻般的狀態;☆社交及行為表現:失控、無法履行生活上的責任(包括工作與起居)、歇斯底里等。

一般持續數小時至數週,甚至數月,死亡越突然,生者與逝者的關係越親密,這種心理反應就強烈。所以,悲傷實際上是對喪失的一種依戀情緒。

● 第二階段:面對與瓦解。

☆ 生理反應:失去活力、疲倦、身體受壓症狀如胸痛、眩暈、頭痛、胃痛、腸胃不適,或出現與逝者相似的病症,體重明顯增減,幻視或幻聽(彷彿逝者仍然在世)等;☆認知反應:不斷追憶與逝者有關的往事、把逝者理想化、注意力容易分散、難以集中精神、易忘、思考不清晰或欠連貫性、有自殺的念頭等;☆ 情緒反應:混亂、易哭、失落、空虛、憤怒(指向逝者、醫護人員、輔導員、親友、自己等)、內疚、失去自信與自我肯定、孤單、彷徨、無助、不安全、恐慌、抑鬱、絕望;安慰(因逝者不用再受苦、生者也可解除照顧逝者的身心重擔)、釋放、平安甚至 33第二章 災難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喜樂等;☆ 社交及行為表現:退縮、潛意識地模仿逝者的行為或生活習慣、尋找逝者的身影或與逝者對話等。

這一階段從確認逝者已死的事實開始,直至生者有力量重新組織、投入新生活,可持續數月至兩年不等。

● 第三階段:接納與重整。

生理反應:睡眠和飲食恢復正常、身體受壓症狀和幻覺減退等;☆☆ 情緒反應:重拾自信、自尊和希望、可享受更多積極的感受以及比以前多的個人空間與自由;☆ 社交及行為表現:積極重投工作和社交圈子、建立新關係、計劃未來、有些會延續逝者的興趣或未完成的夢想。

這一階段時間的長短因人而異,可以是數月、數年,甚至一生之久,其間也可能會倒退至前面任何一個階段。

文化因素對於決定受害者的心理反應有著深刻影響,比如某些亞文化群體,把親人的去世看作是歸天的喜事,從而減輕個人的心理悲傷。某些文化儀式甚至具有治療作用,因☆認知反應:專注力由內在傷痛轉移至外在世界、可以為逝者的死理出一點積極的意義、接納生活中許多不可逆轉的改變、能與逝者講再見而又不必刻意忘記往事、並從美好的回憶中獲取面對新生活的力量;此對於應對悲傷的特殊儀式和社會傳統,需要加以理解和支援。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二章 災難影響了我們的生活(17)

地震中創傷的許多受害者,都有親人的遇難,最激烈莫過於喪子之痛。

比如北川某女教師,好不容易到30多歲才要了一個孩子,非常聰明可愛,可地震偏偏無情,奪去了她6歲孩子的生命。如今她已有40來歲了,一談論起孩子的事情,情緒無法自已,非常激動。她一看見別人家的孩子,就非常痛苦,感覺自己快要瘋掉,她想報復社會或者自殺。她不願意接受這個殘酷的事實。時至地震過去3個月,她仍然感覺孩子沒有死去,專門為孩子留一房間,裡面收拾得如同孩子在世一般,每天早上,她都要去叫孩子上學 ……但是,悲傷也自有它的積極意義。比如悲傷者要透過悲傷反應,以讓喪失的痛苦止步。悲哀的好處在於它首先有一個明確的資訊交流功能,你透過哭聲告訴別人:你正在痛苦,需要他人的幫忙和安慰。並且悲傷可以讓我們記住失去的東西,使我們一直與自己珍愛的人保持聯絡。比如一些地震中喪失父母的孩子,常常把父母生前的相片隨身攜帶。